潘晶瑩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西安 710089)
搭乘企業快車,高職院校“訂單”培養的實踐
——“太原富士康訂單班”案例
潘晶瑩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西安 710089)
從校企合作的準備、實施、成效的各個過程詳細闡述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訂單班的培養模式,操作性強,措施具體,成效顯著。同時,立足學生學習成長,構建校企師資團隊,借助校企合作助推學生成才。
雙師建設;校企合作;訂單班
近些年,特別是成功入選國家示范高職建設院校以來,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更新教育理念,大力加強教育改革,特別是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方面加大了建設力度,使得學校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頂崗實習、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創新發展,學校的辦學更貼近市場,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院通過校企互動,既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并輸送優秀人才,又可促進了學生的就業,實現了學校、企業及學生的多方共贏。
為了落實校企合作培養,實現教學與就業零距離,學校從多方渠道聯系企業。富士康精密電子(太原)有限公司因業務需要和規模擴大,需要電子方面專業技術人員,委派公司負責人洽談校企合作事宜,并就合作事宜開始協商。經過多次協商,最終確定校企合作,正式簽訂了“太原富士康訂單班”合作協議,正式招收學員。
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合作模式可以靈活多樣,檢驗的標準是,是否促進了雙方共同發展,是否雙方滿意。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與太原富士康采取“訂單班”合作模式。
1.“訂單”合作模式。“訂單”合作模式是招生前與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錄取時與學生、家長簽訂委培用工協議,錄用時與學生綜合測評成績掛鉤。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訓標準;學生的大部分基礎理論課和專業理論課由學校負責完成,學生的部分專業理論課和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在企業完成,畢業后即參加工作實現就業,達到企業人才需求目標。
2.頂崗實習安排在企業完成。與企業訂單班簽訂后,在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學生的同時,學生在企業完成定崗實習3個月。返校并參加學校的相關課程學習和培訓后,前往企業以準員工形式,在企業參加工作。
此次訂單班培養的方式、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的設計,由校企雙方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由企業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學院派教學督導,負責把握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及教學質量的監督。培養結束后,由企業負責訂單班學生就業。由企業選派技術人員對學生提供技能培訓、實習指導和支付勞動報酬。學生的實訓地點就是企業的生產車間,實訓的課題就是產品的生產任務,實現了實訓教學與企業生產的零距離對接,學生就是企業準員工。
從企業聘請技術骨干或能工巧匠作為學校兼職教師,作為學校專業委員會委員,直接給學生授課。與學校的骨干教師建立一支專業教學團隊,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訓室建設,進行課程體系開發,編寫基于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課程教材,為學院的生產性實訓室建設提供指導。企業派專業人員到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已經為該班學生培訓專業知識3次。學員被送往富士康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進行專項訓練,主要學習有關智能手機、Notebook、iPod等電子產品的組裝、調試、檢測、維修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為他們即將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正式員工奠定了基礎。
在訂單培養的過程中,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學校、企業文化的融合,幫助學生了解、熟悉、認同企業文化,積淀產業文化的素養,培養與崗位相適應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盡快實現由學生到職業人的順利過渡。在技能訓練、課堂教學等環節,多措并舉、潛移默化,實現文化的熏陶與浸潤。從思想深處培育學生的企業認同感、增進服務企業發展的信心、激發學生創業發展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對學生進行禮儀等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在提高專業能力的同時,提高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這樣,他們在就業過程中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1.學校提高了就業率,提升了就業質量,減少了支出。學校與公司達成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就業導向明確,企業參與程度深,能極大地調動學院、學生和企業的積極性。共同培養的電子專業人才以服務生產單位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直接上崗、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訂單班的學員”畢業后,太原富士康就是他們的就業單位,實現了就業,他們是企業按專業技術人員的標準培養的,就業質量得到保障;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支付學員勞動報酬、獎學金、助學金、專班費等,減少了學校支出,學生積極性高。
2.培養了優質專業人才,企業得到了新鮮血液。學校為企業提供嚴格的管理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過程,在培養過程中,企業提供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工作崗位,進行專業培訓,并安排師傅專門指導,使企業獲得發展至為重要的優質的人才資源,從而降低企業培訓人才的成本。
3.學生得到實惠。經過培訓,學生學到專業知識,拿到了勞動報酬、獎學金、助學金等,還簽訂了就業單位,可謂一舉三得,得到實惠。
學校為企業提供嚴格的管理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過程,企業為學校提供了行業先進的實訓場地和崗位、經驗豐富的企業技術人員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及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優秀的學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企業為學生的職業成長提供廣闊的平臺,實現學院、用人單位與學生的三方“共贏”。
[1]賀文瑾.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的新部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216-220.
[2]劉露.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科學導報,2014,(24).
[3]蔡天作,蔡冬根.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問題與對策[J].成才之路,2015,(7):137-139.
[4]張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機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4,(2):31-33.
[5]林金良,李小兵,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評論,2014,(4):25-27.
[責任編輯 吳 迪]
G712
A
1673-291X(2017)21-0123-02
2017-02-07
潘晶瑩(1980-),男,陜西咸陽人,講師,從事電子、通信及控制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