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弘揚
商業銀行在市場上無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用于償付到期債務、履行其他支付義務和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的其他資金需求的風險被定義為流動性風險。[1]流動性風險一旦發生,將對區域金融的穩定性造成極大的沖擊,其所帶來的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一)存貸比
2014年《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發布時,存貸比是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之一;而在2015年9月,銀監會對該管理辦法修訂后刪除了存貸比指標。[2]存貸比是銀行貸款額與存款額的比例,在存貸比指標尚未取消之前,這一比率被規定為不得超過75%。存貸比監管指標的刪除并不代表著存貸比指標失去了它對于流動性風險的監控作用,只是從硬性的監管指標中被調整至監測指標。在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實際操作中,存貸比仍然能夠較簡單、直觀的反映商業銀行流動性,在便于監管的同時放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拘束。但存貸比率越高,則商業銀行的貸款額超過存款額數量越大,那么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越差,一旦出現儲蓄客戶大規模提現,極易造成銀行擠兌,引發流動性風險。
(二)流動性比例
流動性比例是商業銀行流動資產額同流動負債額的比例,它是我國商業銀行監管流動性風險的指標之一。流動資產額占比越高,則商業銀行流動性越強,對于流動性風險的應對能力越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比例均較為樂觀,能夠達到不低于25%的監管要求,并且伴隨著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不斷放寬,金融市場中流通的貨幣總量增加,流動性比例指標出現總體上升趨勢,這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來說處于可監控范圍內。
(三)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
我國銀監會借鑒巴塞爾協議Ⅲ,引入了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指標作為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流動性覆蓋率表示優質流動性資產占未來30日內現金凈流出量的比率,該指標要求不低于100%,也就是說優質流動性資產要能夠滿足未來30天內現金的流動性需求。凈穩定融資比例則作為流動性覆蓋率的補充,對可用的穩定資金占各類業務所需的穩定資金比例提出不低于100%的要求。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以存款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因此,要達到流動性覆蓋率要求的標準是較為容易的,但指標的達標并非意味著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不存在、就可以忽視對其監管與控制。
(一)銀行同業業務發展
在資本市場發展迅猛的勢頭下,我國金融脫媒趨勢日益發展,大量資金繞開商業銀行媒介轉向直接融資,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產生巨大沖擊,同時加劇流動性風險。為實現反脫媒,商業銀行大面積開展同業業務。
商業銀行同業業務主要以同業之間的資金融通為主,負債端過于依賴吸收同業資金以滿足大量的資金需求。近幾年同業資產與同業負債的占比均在不斷增長,從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來說,同業業務對流動性覆蓋率的影響較大,并且同業資產及同業負債極易受到流動性的影響,流動性風險顯而易見。同時,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銀行同業業務所涉及的金融機構數量急劇增加,2013年錢荒事件就已經體現了同業業務流動性風險在業務鏈條中快速傳染所造成的后果,因此一旦出現類似流動性問題,極大可能引發更嚴重的銀行擠兌事件。
(二)影子銀行快速發展
影子銀行是指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3]寬松的監管環境使近年來我國影子銀行的發展極為迅猛,其業務已經跨越了眾多金融領域。受影子銀行相比商業銀行較高收益率的吸引,許多儲戶放棄商業銀行轉而選擇影子銀行,這使商業銀行的存款收入來源大面積縮水,同時取款的額度大幅度上升,嚴重降低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對于商業銀行本身來說,在流動性風險指標的監管環境下,為了滿足監管檢測指標的考核,很可能促使商業銀行發展表外業務。影子銀行規避流動性風險監管的特性降低了流動性風險指標的示警控制作用,將可能發生的流動性風險隱藏在監管盲區內,若發生流動性風險事件,其傳染性將使流動性風險席卷整個業務鏈條。
(三)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產生巨大的沖擊,大眾將存款存入商業銀行的傳統觀念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理財等功能的出現發生了改變,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便利性也嚴重搶占了銀行支付結算業務的領地。商業銀行吸收的資金數額下降使流動性覆蓋率下降,致使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降低。
而對于互聯網金融本身來說,相比于傳統商業銀行的全面監管,互聯網的虛擬性和流動性使得用戶資料的真實性和資金用途難以掌控,其監管力度不足且難度較大,造成互聯網金融的從業機構魚龍混雜,流入的資金動向透明度較低。互聯網金融方便快捷、宣傳收益率高的特性吸引了大批量投資者,但其中眾多投資者心理素質無法承受投資風險,一旦出現投資形勢不好的流言,很大可能會出現群體性同時取款,造成流動性風險。
(四)資金來源不穩定性增強
商業銀行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于存款,然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和金融脫媒的急速加劇使存款的分流情況嚴重,各項存款等穩定吸收的資金數額下降使凈穩定融資比例下降。互聯網與金融結合的理財投資產品規模快速增大,其便利及較短的周期特點吸引大量投資者資金。存款資金來源的減少使商業銀行傾向于發展同業拆借,以滿足融資需求,但同業負債的穩定性較低,當金融市場上的流動性緊縮時,過于依賴同業負債融資的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發生流動性風險的可能性增加。近年來同業負債比例不斷上升,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不穩定性愈演愈烈,流動性風險監管面臨巨大挑戰。
(五)期限錯配現象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指存款期限短于貸款期限,從而造成存貸款的期限錯配,[4]越來越明顯的資金來源短期趨勢和資金運用長期趨勢,使期限錯配問題愈演愈烈。房地產市場投資增長的韌性極強,商業銀行出于追求更高利益的目的,更熱衷地傾向于投資此類中長期投資項目,而儲戶存款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等理財產品的擴張開始分流,資金在各個銀行、平臺的理財產品之間頻繁轉移,資產負債的流動性水平降低,短存長貸使期限錯配問題嚴重,極易發生流動性風險。影子銀行體系的期限錯配現象同樣極為嚴重,一旦其資金收入來源減少,對銀行流動性將產生巨大影響。同時,部分商業銀行過于依賴同業負債作為主要資金來源,而同業負債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在短借長貸的期限錯配情況下使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發生可能性增加。
(一)改革流動性監管,完善監管指標體系
對流動性監管的改革首先要做到正確、充分的意識到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流動性風險的管理意識,不斷更新、運用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知識。我國銀監會引入巴塞爾協議Ⅲ中提出的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兩個指標,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進行了擴充,以達到加強監管流動性風險的目的。然而在國際上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指標更多的是用于監管依賴批發融資業務的銀行,并非完全適用于以存款為主要資金來源的我國商業銀行,這兩個監管指標對于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監管有限,因此應以我國國情為背景,對這兩個新監管指標進行調整。細化到每一個商業銀行上則要求商業銀行需建立健全流動性風險管理結構,并且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側重需要監管的對象,將流動性風險管理作為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能夠根據流動性的監測結果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流動性趨勢進行預判,從而及時調整自身的流動性風險應對措施。
(二)加強影子銀行監管力度
影子銀行的驟增對流動性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監管機構應加強對其的監管力度,重視處于監管盲區的影子銀行業務,調整監管格局,打擊監管套利手段。規范影子銀行行業規則及業務內容,嚴肅處理行業內魚龍混雜亂象,從財政方面控制房地產及約束地方融資。目前我國監管機構已經開始將影子銀行的監管納為下一階段的監管整治重點,在加強監管手段的過程中應考慮中國影子銀行的特性不同于美國,借鑒國際監管經驗時應靈活結合我國國情和我國金融市場的特點,制定適當的監管手段。
同時影子銀行應加強自身整體管理和規范化信息披露,增加自身透明度,明確資金流向以降低隱藏風險的存在。建立流行性風險管理機制,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考核制度,明確職責承擔及監督責任,提高內部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實時監控流動性風險指標,完善流動性風險應急方案應對流動性風險的發生。
(三)加強在互聯網中的競爭力
商業銀行應正視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力,及時改變自身經營理念,調整經營策略,完善產品,同原本已有的實體網點優勢相結合,提高自身競爭力。與互聯網金融競爭并不意味著完全要與其區分開來,井水不犯河水,反之應積極低學習互聯網金融的優勢,與互聯網技術合作,升級商業銀行產品及服務,互利共贏。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的信息處理,研究客戶群體的分布特性與需求情況,分析不同群體、階層客戶對產品的不同需求,從而根據客戶的真實需求對已有業務進行適當的升級調整、開發創新業務,增加已有業務的網上辦理渠道,方便客戶操作,創新互聯網新型業務,吸引互聯網投資者資金。
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的同時會帶來一定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漏洞,網絡信息的不透明、不可靠性增強了資金的不穩定性,可能誘發流動性風險,因此商業銀行應建立針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體系,研究互聯網金融業務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影響,防控流動性風險的發生,構建流動性風險應急方案。
(四)優化資金結構,加強融資管理
資金來源的不穩定性使商業銀行資金結構較差,針對這一情況商業銀行應發展新的穩定資金來源渠道,減少對儲戶存款收入和同業業務的依賴性,根據凈穩定融資比例指標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匹配進行監管與控制,從而強化資金來源的穩定性,把握流動性資產質量,優化資金結構。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證券資產具有較強流動性的特點,將資產證券化,從而達到轉化中長期貸款的目的,同時加大對不良貸款的處理強度,嚴肅及時地處理惡意挪用貸款的企業,降低其信用評級,從而改善短存長貸的期限錯配現象,以內部控制來降低流動性風險。對于收益率較大的中長期貸款應充分調查貸款項目的信用等級和收益情況,謹慎地發放貸款。
(五)重視壓力測試,構建風險預警機制
商業銀行流動性監管不可僅僅停留在滿足流動性風險指標監控的表面情況上,對流動性風險的被動應對并不是處理流動性風險的最佳方案,商業銀行應當積極地進行各種預測環境下的壓力測試,研究分析自身在各種壓力環境下的承受能力、各項業務受到的不同影響及流動性風險易發生的區域。壓力測試模型應當在借鑒國外壓力測試模型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和我國商業銀行所處環境進行適當的調整,除了對單壓力因素情況下的壓力測試以外,還應考慮到多壓力因素同時出現的情況。流動性壓力測試必須定期進行,并且以壓力測試數據為根據分析整理不同壓力環境下的商業銀行流動性報告,資產負債委員會依據報告評估商業銀行流動性的承壓能力及流動性風險易發短板區域,提前建立流動性風險應急方案,改變被動應對流動性風險的處境。因此構建流動性風險預警機制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根據商業銀行自身的流動性偏好,及時調整流動性風險指標的監控,不斷演練對突發性流動性風險的反映及處理,強化對流動性風險的防范意識。
[1]李文泓,徐潔勤.完善流動性風險治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解讀[J].中國金融,2014(5):37-40.
[2] 吳衛星,邵旭方,吳 錕.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傳染特征分析——基于商業銀行同業負債的時間序列數據[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6(4):81-92.
[3] 巴曙松.影子銀行透明化[J].新理財:政府理財,2017(8):41-43.
[4] 郭 琳,車士義.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及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17(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