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網絡環境下校園貸的問題及其對策
鄭其弘
(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校園貸”是一種借助網絡野蠻生長的金融消費現象,在經營者資質、產品設計與業務流程管理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專業不規范現象,對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網絡金融業的健康發展都造成負面影響。本文分析了校園貸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平臺監管、消費教育和重點打擊等三種解決校園貸突出問題的路徑。
校園貸;民間借貸;金融消費;監管
2016年3月,一條報道河南鄭州某大學生因無力償還數十萬元的網絡貸款而跳樓自殺的新聞震驚全國。該學生因為參與網絡博彩和炒股需要,先后通過諾諾鎊客、人人分期、趣分期、愛學貸、優分期、閃銀等14家網絡小額貸款平臺貸得58.95萬元,用于還債周轉。但是,這些網貸平臺的“幫助”并未真正解決問題,其“小額”貸款和高額利息反而迅速累積成為當事人難以承受的巨額債務,最終釀成一起悲劇。6月,一條有關“裸貸”的新聞徹底擊穿了公眾對校園貸款現象的底線。媒體調查發現,在國家嚴厲打壓非法校園貸的背景下,一些高利貸團伙借道互聯網開發出“裸條放款”的業務。該業務要求,借款人必須手持身份證拍攝自己全裸或半裸的照片來替代借條,一旦違約不還款,放貸人就可以公開借款人的裸照并與其父母聯系,以要挾逼迫其還款。然而,有些放貸人即使收回了貸款,仍然在網上叫賣女大學生的“裸條”,這些照片身份信息完整、數十元一張,成為放貸人再次牟利的工具。至此,一向蒙著黑紗的民間借貸公司及其網絡貸款、“校園貸”和“裸貸”等非法開展的金融業務完全進入了普通公眾的視野。10月以來至今,校園貸問題有向全國二三線城市高校繼續發展和擴大之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陷入校園貸風波。諸如“大學生校園貸晚還6天1萬變4.2萬吞藥自殺”、“95后女學生校園貸30萬需還50萬父親被迫賣房還債”、“借貸寶高達10G容量的女生裸貸照片外泄”之類聳人聽聞的惡性事件,一個接一個,引起公安部、團中央等政府和社會公眾輿論的高度關注。
今年元月,新華網發布“2016年度社會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報告”,其中校園貸因問題突出而被列入前三十個影響較大的熱點事件當中。筆者通過輿情監測軟件發現,新浪微博中與各種小額貸款、抵押貸款之類宣傳有關的注冊賬號數量高達24.96萬個。僅僅最近一個月中,微博用戶發布的含有關鍵詞“校園貸”、“裸貸”的帖子分別達1.42萬條和11.8萬條之多,可見網絡民間金融活動之深入人心。有專家指出,雖然P2P平臺和小額金融服務的推出讓金融消費變得更加大眾化,但是由于存在法律盲區、作案成本過低等原因,校園貸款、非法集資等亂象也隨之日益突出。①可以預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學生貸款需求的增加,今后民間金融監管、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將成為網絡社會治理的難題。
2009年,在大學生信用卡市場全國火爆之際,銀監會下發通知,明確要求銀行不得向未滿18歲的學生發放信用卡。從此,各大商業銀行紛紛停止針對大學生發信用卡,這為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的成長提供了土壤,于是“校園貸”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服務出現在大學校園。2014年以來,各種校園貸項目如雨后春筍,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最迅猛的產品類別之一,受到二、三線城市學生的廣泛歡迎。據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對全國252所高校近5萬大學生的調查顯示,有8.77%的大學生在彌補資金短缺時會使用貸款方式獲取資金,其中網絡貸款約占一半。今天,P2P網貸平臺、消費金融公司、分期購物平臺和傳統電商平臺等機構越來越多,無不瞄準大學生日常生活開銷、時尚消費和小型創業等需求,提供小額貸款服務。無論是由線上平臺還是由線下純粹個人提供,校園貸都具有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迅速等鮮明特點。只要你是在校學生,通過中介機構提交個人資料、經過審核、支付一定手續費后,就能輕松完成申請,最快的1小時內貸款即可到手。
1、校園貸業務的突出問題
校園貸款項目五花八門,主要有三種供給形式:一是P2P網貸平臺,用于大學生的助學和創業,如投投貸、名校貸等;二是針對大學生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推出的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任分期等,有的還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三是阿里、京東、唯品會等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學生信貸服務。此外,也有利用自有資金提供“賒銷”服務的個人或機構,直接向大學生提供貸款??梢哉f,校園貸從業者眾多,但是資質不一、產品魚龍混雜,經營行為也很不規范且難以管理,有的甚至以小額貸款為名行故意破壞國家金融市場秩序之實。具體問題主要有:
一是輕審核。為了促進交易,校園貸平臺在審核時都繞開學校和家長,不嚴格審核借款學生的資料、信用記錄和資金用途,很少過問其收入、償還能力和家庭情況等,不要求任何抵押和條件,大多只需要提供學生證和身份證。比如聲稱“1分鐘申請、10分鐘審核、1天放款、0抵押0擔保、最高額度達50萬元”,女生只要提交“裸條”即可放貸等等,不管有意無意,如此低條件高誘惑,實際上就是惡意放貸,必然給借款人招致一系列后續麻煩。
二是高利率。校園貸平臺年化借款利率普遍在10%~25%之間,但是有的周利率高達30%,這顯然不合規定,屬于變相的高利貸。于是,有的放貸人為了避免成為非法高利貸,會繞過平臺的監測,其真正的交易金額、經過設計的多次轉賬細節會通過QQ、微信等聊天工具私下達成協議,最后借款學生真正拿到手的數額與貸款人答應提供的數額差距很大。分期消費、分期現金貸款一般采用等額本息的方式還款,有的雖然聲稱“利率低至0.99%每月”,但是若按每月還息到期還本計算,實際年利率高達11.88%,加之本金每月遞減,其實際資金成本超過20%。此外,盡管校園貸產品大多宣傳其“零首付”、“零利息”,但是需要收取一些沒有明確說明的服務費、管理費、交易費等所謂附加費,如此游戲規則,實際上變相抬高了借款利率,有不公平或欺詐之嫌。
三是重罰息。市場上主要的校園貸平臺都會收取不同比例的預期違約金。比如,趣分期的逾期滯納金為每日萬分之五,名校貸的逾期違約金為每日收取未還金額的0.5%,愛學貸逾期違約金為每日收取每期應付未付款項的1%,少數平臺則收取貸款金額的7%~8%作為違約金。但是,大多數平臺在學生申請貸款時都不主動、不明確告知逾期還款的賠償或后果,導致學生對風險預估不足,逾期者不得不承擔高額罰息,其金額甚至超過借款本金。
四是暴力催收?,F在,全國各地已涌現出上百個用于網貸催債交流的QQ群,放貸人在此懸賞尋找催債人(號稱“催客”),而催債人也在此交流催債經驗。有媒體曾曝光一些非法校園貸平臺的“催債十步曲”:給所有貸款學生群發QQ通知還款逾期,單獨給貸款學生發短信,單獨打電話,聯系其室友,聯系其父母,再次聯系警告學生本人,發送律師函,去學校找學生,在學校公共場合張貼學生欠款的大字報,群發短信給學生所有的親朋好友。有的放貸公司或平臺采用恐嚇、脅迫、盯梢、拘禁等黑社會手段,或威脅公開借款女學生的“裸條”照片來催收逾期貸款。②為此,網上已經形成一條叫賣女大學生“裸條”的骯臟的色情產業鏈。顯然,以裸照作為抵押物,既不符合《合同法》和《擔保法》,也涉嫌侵犯公民隱私權,若以此要挾不合法的巨額利息,則涉嫌敲詐勒索犯罪。
2、校園貸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應該說,校園貸的興起順應了時代潮流和學生客戶需求,在幫助大學生創業、完成學業方面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也可以幫助學生滿足合理的提前消費需求。但是,校園貸借助互聯網野蠻生長,對大學生正常生活造成了越來越突出的負面影響。首先,大學生普遍對借貸風險的認識和防范不足,有的心存僥幸,有的自制力差,有的被非法校園貸所利誘或詐騙,往往最后導致根本無力償還的高額債務。為此,有的學生不惜以貸養貸、“拆東墻補西墻”,比如在自己信用卡已透支情況下拿他人的銀行卡來“連環貸”,從而令自己墜入更深的財務“陷阱”,令他人利益受損;其次,針對非理性或高消費需求,校園貸不僅意在主動滿足,有的平臺還大搞所謂的“大學生分期購物節”等活動,從而刺激了大學生超前消費、無節制消費的欲望和行為。實際上,不少學生正是在生活費不夠時用分期付款來購買價格較為昂貴的手機、電腦、游戲卡或旅游、美容等產品。從長遠看,這有可能在高校文化中促進追求享樂的不良風氣;第三,“裸貸”、暴力催收手段將校園貸問題從金融專業領域引向影響更為惡劣的社會層面,因為這些做法嚴重干擾借款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侵犯其個人隱私權,令其承受巨大的經濟與心理壓力,嚴重時還導致學生無法正常完成學業甚至自殺的極端悲劇。此外,校園貸也可能誘發違法犯罪。有的借款學生通過校園貸了解到其中存在暴利機會,轉而也成為放貸者,甚至惡意貸款和非法套取貸款。有些網貸平臺主動“放水”,引誘大學生以貸養貸,成為校園貸款悲劇背后的重要推手。
2016年被譽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4月,國務院牽頭推出為期一年的網絡金融專項整改行動。鑒于當前校園貸領域存在的問題和不良影響有擴大之勢,社會各界紛紛呼吁建設一個良好的借貸環境與借貸消費秩序,加快健全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的行業規則,特別要加強對校園貸業務和經營活動的監管。只有合乎專業規范并且守法經營,校園貸才能獲得立足之本。
1、加強平臺監管,促進業界合法合規經營
部分校園貸之所以成為名副其實的“校園害”,是因為這種網絡化的民間小微金融的經營模式存在著風控漏洞與潛在的道德風險,它們被不法分子利用而致害。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強行業的制度規范與管理,以提高網貨平臺的責任意識,打造出合法合規并且高效、安全、公平的交易與管理平臺。其要求包括:對線上線下相關平臺或機構加強專業資質認證,開展經營狀況和問題檢查、用戶意見調查等;嚴格規范和審核網貨項目設計,不得變相成為高利貸。同時,加強借款條件審核、適當提高申請門檻,不得故意放任風險;健全放款、還款和追款的手續流程與管理,盡可能杜絕非法操作。在相關侵權責任的認定和承擔上,通常可參照避風港規則和紅旗規則(Red Flags Rule),即網貸平臺在“不明知,不應知”情況下,對借貸活動造成的侵權、犯罪行為可免予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平臺必須承擔監測、排除的義務,即對平臺中那些顯而易見的違法信息,特別是對借貸者的反映投訴、公安機關通報等已經獲知的違法信息,應及時予以刪除、屏蔽,否則應對其造成的損害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
有專家指出,政府監管部門應該對校園貸經營者及其產品本身實行備案制監管,尤其要監管其貸款發放、收回過程中是否按照國家規范流程來操作。③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和銀監會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未經批準在校園推廣網絡借貸的要依法處置。銀監會也發文強調,要求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對網貸行業進行集中整治。此后,深圳、重慶等地相繼出臺加強審核、提高貸款門檻的相關細則,比如要求不得僅憑個人身份信息、學籍信息就發放貸款,必須在第二還款來源即家長或者監護人出具書面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發放貸款。在催款方面,一些平臺已經有所規范和創新。比如借貸寶,2016年即借助“眾包”模式首次推出了“互聯網+人人催”功能,采用讓失信者無處遁形的全國尋人懸賞、網民接單幫催的手段,有效解決了跨地域催收難、成本高和催收行業信息化程度底、規范性差等問題。對于小型的民間借貸平臺來說,這種催收模式無須暴力,但是效果強大,既能亡羊補牢,也可未雨綢繆。
2、推行專項教育,引導校園消費文化健康發展
內因決定外因,內因是關鍵。大學生貸款主要用于消費、創業和助學,而當前大學生的不良消費觀念、扭曲的欲望、低下的“財商”以及自制力缺乏,這些欲望或弱點被校園貸所利用、釋放和放大,才是導致大學生墜入校園貸財務陷阱的關鍵。
教育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加強開展校園貸和金融消費等方面的專項教育活動。其一,要嚴格管理校園代理的校內宣傳推廣活動,有效封堵不良的貸款廣告信息,支持宣傳規范的助學、創業貸款服務;其二,要開展消費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理財能力和借貸風險意識,學會識別網貸平臺的過分或夸大宣傳、合同欺詐等問題,謹慎選擇正規的校園貸款。還要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將身份證、學生證、電話號碼等等信息輕易透露給他人,以免被人利用。同時,也要教育學生在債務違約時勇于承擔責任;其三,要大力宣傳和營造科學、理性、健康和講效益的消費文化氛圍,培養形成適度、適時和合理的消費行為習慣。學生自己則要自立自強,立足實際、量力而行,學會克制某些消費欲望和虛榮心,自覺抵制攀比消費、盲目消費的不良風氣。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注重案例和現身說法,讓受到校園貸傷害的人來強化引導效果。此外,其他相關部門、社會組織乃至家長也應參與進來,多主體多渠道共同強化這一教育。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學生既避免校園貸的風險和陷阱,又能最大化利用好校園貸的便利。
3、開展重點打擊,營造良好的金融消費信息環境
要真正管理好校園貸,既要加強專業經營、合規經營的正面宣傳與鼓勵,也要重點加強對不良不法者的嚴格管控與懲處。這包括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對重大典型案例,比如受害者多、影響面大的違法責任主體,要實行從重從快打擊和取締,加大其違法成本,以儆效尤;二是公安、網監、銀監、高校等各方要聯動,對各民間網貨平臺、校園各宣傳陣地,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重點網站和社交媒體的金融消費信息傳播加強嚴格化、常態化、實時化的巡視、預警和管理。比如,針對網貸交易平臺的“躲貓貓”做法,對反復出現數字變化的可疑交易要進行倒查,針對社交平臺中發現的“裸貸”、逼債等信息要及時封號,并對涉案嫌疑人進行線下追查。④如此利劍長懸、精準打擊,堅決斬斷網貸黑色利益鏈,使不法活動無藏身之地,才能營造出健康放心的金融消費信息環境。此外,為了促進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常發展,政府還要進一步完善網絡金融、公民信用和個人信息保護等相關立法工作,使今后校園貸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1] 曹曉波.大學生欠貸自殺掀開校園網貸黑幕[N].新京報,2016-03-28.
[2] 焦哲.南京多名大學生輕信同學幫借“校園貸”背百萬債務[N].揚子晚報,2017-01-09.
[2] 張嫻,馬曉晴.網上叫賣女生裸貸照片[N].法制晚報,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