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羞的寶寶如果能與父母有更親密的關系互動,就會有更大的可能性避免青少年時期患焦慮癥,這一結論由滑鐵盧大學的研究者得出。發表在《兒童發展》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發現,父母與寶寶的親密關系對于寶寶的成長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在新環境或面對新的面孔時表現出行為抑制或害羞的寶寶更是如此。
研究人員發現,在親子關系中缺乏安全感的幼兒日后出現行為抑制和焦慮的概率更大,對于男孩來說,這一特點更加明顯。這一研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告訴爸爸媽媽們,陪伴對于寶寶身心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密蘇里大學學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愛發號施令的母親容易對孩子的創造性形成限制。在玩耍過程中,母親越發號施令,孩子就越有可能不和她們玩,而且會向母親顯示出消極情緒。
研究人員觀察一群5歲兒童與母親的玩耍過程發現,當孩子有充分的自主權對游戲的內容和速度做出選擇時,他們的創造力就會活躍起來。而如果母親總是設法左右孩子如何游戲,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創造性。專家提醒,母親要讓孩子在游戲中充分發揮自主性,而不要自以為是地在旁指導。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認可,被接納,需要擁有存在的意義。這樣,孩子才會接納自己,對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一種積極正向的態度。因此,建議父母盡量不要在幼兒面前夸獎別的孩子。
同樣,當著孩子面數落別的孩子也要慎重。即使父母本意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引以為戒,但孩子還沒有辯證地判別是非的能力,父母對別的孩子的負面評價,很有可能讓孩子染上自視甚高、輕蔑別人的習氣,這同樣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長。
美國楊百翰大學的拉里·尼爾森教授發現:望子成龍的父母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如果父母過多干涉兒女的生活,那么這些孩子自信心會受到影響,他們更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些高風險的行為,如酗酒等。
研究者選取了438名學生,考察了其父母所采用的望子成龍教養方式對孩子成長所起到的影響。研究成果認為:望子成龍的教養方式從本質上來說并不會讓孩子產生溫暖感,也無法促進青少年向成年期的發育和過渡,反而會造成他們身心功能的失調;但不去控制孩子的生活并不意味著徹底不參與和不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