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這一熱門話題,將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從“師本課堂”走向“生本課堂”是課堂教學的一次跨越,而從“生本課堂”向“自本課堂”轉變,是課堂的更高追求。
一、新知,讓學生“長”出來
對于數學學科而言,知識的整體性和結構性是毋庸置疑的,教材對于知識的編排是隨著學生年齡、閱歷、認知的增長呈螺旋上升的趨勢,引導學生將前后知識融會貫通,“化零為整”,逐步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很有必要。在新知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在原有的“樹枝”上“長”出新知識。比如,在學習《認識千米》時,學生已經有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知識基礎,也知道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度是10,在此基礎上教師不急于引入“千米”的概念,而是讓學生想象:“如果人們發明第五個長度單位,會是什么?可以放在原來四個單位的什么位置?”學生有了知識的“根”,再加上“猜想、討論、交流”的滋養,“千米”這個枝葉就自然而然地萌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根據長度單位里隱藏的數學規律“長”出了“十米”“百米”這兩個長度單位。
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記憶深刻,“由一及十、由十及百”,在習得新知的同時還掌握了“知識體系”間的生長規律,學生學得明白、學得輕松,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素養定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
二、模型,讓學生“建”出來
“數學建模”是對現實問題進行數學抽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用數學知識與方法建構模型解決問題的素養。小學階段低年級的數學學習會遇到很多“一般形式”,到了高年級會對之前的學習加以總結、概括、提煉出“模”,學生也許并不知道這就是這一類問題的“模”,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經歷“建模”的過程。實踐證明,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這個活動過程。學習五年級上冊《分數的意義》時,學生已有把一個物體、一個圖形和由若干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幾分之幾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本課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分數的“模”,引導學生抽象出單位“1”的概念,概括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教師通過6幅圖,讓學生自主復習已經學過的分數,并讓學生說出為什么可以用這些分數表示。接著讓學生將這6個分數分類,在經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后,學生將這些分數分成“將一個圖形平均分”“將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將一個物體平均分”“將一個整體平均分”,其實這些“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物體”“一個整體” 就是數學上的“單位1”。接著學生們繼續觀察、比較,發現這些分數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其中的1份或幾份。此時“分數”這個概念的界定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們嘗試表達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1份或幾份的數就是分數。”
可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里不再站在單純的學習者的角度,更多的是融入課堂,利用合理的方法使數學素養的發展在課堂上真正落地。
三、法則,讓學生“推”出來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小學數學學習中會遇到很多計算法則,這些法則一般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幾種典型例題的練習逐步總結出來,但其實很多法則都是在最基礎的法則上通過類比推理得到,這時如果讓學生主動探索,通過自己的比較、分析“推”出相關的法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會得到相應提升。教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小數》時,知識基礎是之前的整數乘法計算法則以及整數乘小數計算法則,這個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難,與之前的計算法則大同小異,但“小數點位置的確定”及其算理是學生容易忽略的難點,應充分相信學生有能力通過“推理”得到相關的計算法則。在教學伊始,教師選擇了6道有代表性的小數乘整數式題:1.6×24,1.34×4,9×4.7,72×0.56,4.2×32,1.15×12,但并沒有要求學生全做,讓他們選擇兩道自己認為最有效的作為復習題。通過提問“為什么選擇這兩道題”,讓學生說出該題的易錯點和注意點,以此復習之前的計算法則。在接下來的新課教學中,教師依然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自主選擇學習方法——每個學習小組通過討論設計出兩道“小數乘小數”的習題,希望通過自己設計的兩道題涵蓋這類題目的計算要點。學生們在小組內熱烈地討論、嘗試,積極地到講臺前展示,介紹自己出的題目以及設計意圖,教師看似隨意的提問、學生們精心的講解,無形之中已將“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以及注意點都涉及了。
課堂上教師“讓位”于學生,讓學生的“經歷”變成“經驗”,教師的目的不再滿足于“教會學生”,而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學生能“由此及彼”推出當天所要學習的計算法則,相信其他的法則也不再是難事。
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等,都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你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們就能表現得多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