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
當互聯網思維進入傳統產業鏈。
從十二月開始,騰訊深圳總部的數千名員工將分批遷入新總部大樓。這棟名叫濱海大廈的新總部大樓,與原大樓南北相望,呈雙塔架構,借助反復折回的連廊相連。夜色中,連廊的金色燈火總讓人想起QQ企鵝形象的項上圍巾。
248米高50層的南塔與194米高39層樓的北塔,共享配置茶水間、會議室、禮堂、展覽廳,甚至一條300米環形跑道的三條連廊。據介紹,樓內還配備空中花園、籃球場、羽毛球場、攀巖中心和游泳池等運動場所,以及多處冥想室和餐廳等。
濱海大廈的外觀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馬化騰所說的“騰訊是個連接器”戰略,不過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理念映射。“畢竟在2010年,我們提出大樓建設方案時,公司還沒有提出這個戰略”,騰訊規劃設計部總經理萬超說。“連接器”的戰略是2014年提出的,科技公司的建筑大樓不僅是技術力量“秀肌肉”的所在,更是公司DNA在建筑中的閃現。
在構建建筑當中,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直被優先考慮的。在濱海大廈,雨水、太陽、風、大海,自然采光和通風,班車車輛出入停靠等這些問題從大廈的地理位置開始,從設計思路盡量減少廢棄物,實現生態的循環。
移動互聯時代,工作與生活的邊界在模糊,也在融合。而這也體現在辦公場所,休閑娛樂設施的設置,讓員工能夠在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狀態下創造更多業務價值。這種設計思路,不僅僅在深圳濱海大廈,在同樣今年落成的北京、武漢、成都等地的辦公樓及研發中心中,都有類似的體現。比如在北京辦公大樓,7層正方形建筑中,單層2300人一起辦公,是為了讓員工隨時隨地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
建筑入口
互聯網公司所擅長的產品思維,在自家的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和流量、內容一樣,建筑本身也被視作入口,而各類科技應用將這里變成了一個物聯網試驗場。
人臉識別技術:上班不用刷卡刷臉就行,騰訊優圖團隊(tencent-bestimage)開發的人臉檢測技術,為大廈的人臉識別安保系統提供了支持;AR與VR:訪客到來時,可以用APP消磨在大堂等待的時間;微信、QQ賬號管理:微信預定電梯,借助QQ軟件開發工具(SDK),控制攝像頭、遠程會議系統等;室內精準地位技術:騰訊地圖團隊開發的室內精準定位技術可以準確到一米的范圍,能幫助員工在大面積的區域迅速找到地點。而在下班后,和QQ賬號打通的智能尋車導航系統,又能幫助員工順利快速的開車回家。
用萬超的話來說,通過在設施設備植入了具有騰訊DNA的QQ SDK和微信SDK,大樓所有的設施設備如同真實的人物一樣,都有了QQ號和微信號。然后在大樓的智能管理平臺上,這些設施設備的所有數據都不斷交互,并發生化學反應。
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被稱作黑科技的種種應用的背后,是互聯網思維、技術工具對于傳統樓宇內在的改變。
改變智能建筑思維
物聯網在建筑中的使用早已開始,樓宇自動化系統是典型代表。借助傳感器收集數據,將信號傳送到設備,在分析與辨析之后實行智能控制。樓宇自動化就像是樓宇的神經。
一般而言,空調設備、溫濕度控制、電梯、環境、計費等管理系統;出入口遠程監視、火災探測、報警、滅火、停車、排煙控制等安全防范系統;照明、節約水電、空調冷暖等節能系統;是建筑自動化控制系統(BAS)的組成部分。
在智能建筑的發展中,建筑業提出的建筑自動化控制系統的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被認為是一種發展進路。BIM運維管理可以將建筑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各個信息孤島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全盤視角。
還有別的解決方法嗎?這是萬超和他的團隊從2013年開始一直思考的,集中了騰訊的技術力量和資源的基建部門,希望用一種互聯網思維重構樓宇神經。他們創建了一套物聯網內操作系統,以事件為切入口,將場景和數據結合在一起,形成樓宇管理的新方法。
一個常見的場景是,餐廳午休打烊時,不能關閉所有的設備。為了做下一餐,一些烹調設備需要始終處于待機中。如果按照傳統模式,需要員工一個個按鈕進行關閉操作,不僅繁瑣而且容易出錯。
在傳統回路控制中,設計時很難考慮到需要使用哪些設備、其內在的電路又是怎樣的。而現在通過終端APP,只要選擇“午休打烊”選項,便可以一鍵搞定。這是因為硬件設備借助內操作系統,彼此之間實現了“通話”。
同樣的改變也在照明上,為了一組加班同事,需要開半層樓的燈。這樣的場景人們都很熟悉,但是在嵌入了微信、QQ信息之后,能夠做到人到哪里,哪里的燈為你按照你的要求和習慣所開。
另一個常見場景是攝像頭監控中的事件管理。傳統的攝像頭監控室里,值班人員監控的是一個由幾排監視器并列而成的大屏幕。如遇異常情況,只能通過調動現場攝像頭的焦距進行放大觀察。而在濱海大廈中,電腦屏幕取代了傳統監視器,任何一個監控的場景都是可以直接用拖拽放大或縮小的。
這個被稱作“軟矩陣”的監控,不僅僅在形式上完成了對傳統監控的顛覆,而重要的是可以實現事件管理。如果某個身份顯示異常,所有樓宇中的攝像頭都將借助人臉識別、微信及QQ號捕捉,進而實現運動軌跡的重塑和再現。在這背后,是基于云端的軟件系統實現的協同,連接所有硬件完成任務。
毫無疑問的是,在這個改變過程中,新的思維會觸發新的商業機會。智能建筑中的每一環不再像過去軟硬件分離,而是從一出生便由軟件管理。漫長的產業鏈中正在慢慢開始衍生新的業務形態,互聯網天然的類似透明等屬性,也將慢慢改變這個行業的操作規則。
開放是根本
在智能建筑產業鏈上,騰訊都希望與合作伙伴一起實現對生態環境的開發,實現共贏。實際上,這也是騰訊開放六年以來一直所奉行的原則,從最初“再造一個騰訊”到 “開放生態從大樹變森林”,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六年中,騰訊扶持創業公司400萬家,孵化上市公司30家,合作伙伴總體估值超3000億元,拉動500億元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1100萬個。
在11月舉行的第七屆合作伙伴大會上,人們不難看出騰訊開放平臺的作用,QQ和微信這兩個連接器,使得眾多合作伙伴都能在騰訊的開放平臺中獲得產品輸出渠道、服務、人才和用戶等市場要素,得到高收益和高估值。于騰訊而言,合作伙伴越多,騰訊的生態圈也就越生機勃勃。截至2017年9月30日未經審核的第三季度綜合業績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騰訊總收入為人民幣652.10億元(98.2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1%。
而京東、美團點評、 58 同城、搜狗和攜程等各個領域的巨頭紛紛帶頭加入開放體系。借助騰訊的開放平臺,這些企業運用騰訊的社交產品、數字內容和金融服務迅速擴展業務,帶動自身其他線上線下的合作伙伴加入這個體系,直接在騰訊開放平臺上進行溝通和交易。這樣的模式被眾多互聯網企業肯定后,逐漸向第一、第二產業滲透,從而使得所有環節都能在開放平臺中進行。
建筑就是這種被開放所輻射的實體領域之一。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在9月的一次會議上坦言,面對“兩化”(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的趨勢和“風口”,互聯網企業判斷這可能是下一階段決定企業生死的場景或機會,很像當年“就像移動互聯網可能邁不過,企業就死掉了”,所以都在全力往這些方面狂奔、布局。
利用科技手段、互聯網思維與實體產業碰撞,進而實現不斷向外推動騰訊乃至互聯網的邊界,這正是騰訊正在做的。正如騰訊CXO網大為在今年的WE大會上說的那樣,騰訊的目光要超越傳統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