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中秋“喜相逢”湊成8天假期,讓十一黃金周“升級”成為“超級黃金周”,無論是旅游市場還是消費市場,都迎來了數據高峰期。那么,消費者們都把錢花在什么地方了?人們都選擇去哪里旅游了?“超級假日”大家如何度過?我們為大家盤點盤點。
■ 旅游方面
長達8天的“超級假日”讓旅游市場迎來集中出游潮。據國家旅游局數據中心10月8日數據顯示,本次假日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0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836億元,按可比口徑前7天與2017年同比計算,分別增長11.9%和13.9%。
去哪里玩?
10月8日,途牛旅游網對外發布的《2017十一黃金周旅游消費報告》顯示,從“十一”黃金周出游人的平均年齡來看,26歲至35歲的年輕人成為國慶出游主力,占比約為49%。許多游客在出游過程中同時扮演“爹媽”和“兒女”的角色,全家出游成為國慶長假的主流方式。
據攜程發布的《2017“十一”周邊游報告》顯示,“十一”期間,周邊游出行量同比暴增100%,從10月3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7日,都是周邊游的高峰期。
螞蜂窩聯合10月8日頭條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游客對境內游的關注度大幅上漲,與去年相比,漲幅高達101%。相比之下,中國游客對出境游的關注雖然也增長,但相對更為理性,漲幅55.7%。螞蜂窩旅游研究中心負責人馮饒分析稱:“中國人的境內游越來越重視‘到另一座城市體驗另一種生活,正在經歷從單純‘旅游到‘度假常態化的升級,這是境內旅游市場日漸成熟的表現。”
驢媽媽旅游網大數據顯示,泰國、中國香港、越南、中國澳門、菲律賓、日本、美國、馬來西亞、柬埔寨、澳大利亞成為出境游十大熱門目的地。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帶動下,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等小眾的東歐國家旅游熱度也在不斷攀升,紛紛上榜今年國慶期間出境游增速最快目的地。
據同程旅游與騰訊聯合發布的黃金周旅游大數據顯示,出境游消費者的關注熱點正逐漸從熱門景點和知名購物中心向一些相對小眾的景點和當地購物消費場所轉移。“像當地人一樣休閑消費”正在成為國內居民出境游的大趨勢。
此外,各地全域旅游建設對于黃金周旅游消費的影響正在逐漸顯現。自駕游、海濱游、高鐵游、民俗游、紅色旅游等主題游需求旺盛,對當地旅游消費帶動作用明顯。
花多少錢玩?
同程旅游數據顯示,國慶黃金周期間,國內居民用于購買出境游產品的人均支出突破了5000元/人,人均支出最高的前十個城市的人均支出均在8000元/人以上,人均支出最高的成都市甚至突破了3萬元/人。全國主要的二、三線城市的出境游人均支出增幅遠高于一線城市,已成為黃金周出境游市場新的增長動力。
■消費方面
來自商務部的監測數據顯示,10月1日至8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5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周增長10.3%。
從主要品類市場來看,食品類和化妝品類成為假期整個消費品市場的增長熱點,分別實現同比增長20.6%和10.6%,服裝類也增長較快,增速為7.8%;金銀珠寶市場小幅回落,零售額同比下降1.6%。上述四個品類增速相比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家用電器類零售額同比下降15.3%,降幅相比上年同期有所擴大。
總的來看,由于今年十一黃金周相比往年增加了一個中秋節,成為拉動消費品市場增長的最直接和主要原因,其中今年黃金周消費表現最為突出的是食品類商品,這也正契合了中秋節消費以食物為重的特點。
新商業成一日游賣點
在消費者買買買的背后,商業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從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新型超市,到繽果盒子、怡食家等無人便利店,部分項目借新奇的商業模式吸引了大批客流。上海中青旅甚至在黃金周期間推出了“新零售一日游”,讓游客實地體驗盒馬鮮生等新零售業態。
網絡+餐飲倍受歡迎
對于餐飲業態而言,節假日期間各大餐飲企業不再以翻臺率論成敗,除家宴、婚宴外,網絡訂餐成為各餐飲企業重要收入之一。互聯網技術不僅給餐飲企業帶來門店外的增長,也給超市行業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不少連鎖超市已開拓送貨到家業務,或者入駐到京東到家等第三方配送平臺。據中國外賣大數據顯示,國慶節期間門店送貨到家訂單較節前增長20%左右。
電影票房再創新高
看電影、看演出、逛藝術展覽等文化活動也成為市民放松消遣與豐富精神的選擇。以電影為例,公開數據統計,國慶檔期間包括《空天獵》《英倫對決》在內的12部電影相繼登陸全國院線,吸引了不少觀眾觀影,最終以26.8億元的票房成績收官,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