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發揮著優化資源配置、融通存量要素供需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循序漸進,成果卓著,保持了開放節奏與風險防控的良好平衡。未來,隨著中國經濟以全新的結構和姿態融入世界,中國金融業開放將更加蹄疾步穩。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業居于重要的樞紐地位,小到個人存款理財,大到企業融資擴大再生產,都離不開金融。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金融業在改革開放中經歷了深刻變化。
如今,在中國不少城市的街頭,人們都會看到花旗、匯豐、渣打、摩根大通、三井住友、法興等外資銀行的招牌。截至2016年12月末,外資銀行已在華設立39家法人機構、121家母行直屬分行和166家代表處,機構數量持續增加,營業性機構總數達到1000多個,分布在全國70個城市。
最初,外資銀行主要從事與母國相關的聯絡、市場調查、咨詢等活動。隨著中國開放政策的深入,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由外幣延伸至人民幣項下,經營范圍也日益寬泛。
針對開放外國銀行來華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中資銀行效率水平正相關,外資銀行的進入改善了中國銀行市場競爭條件。具體來看,一是加強行業競爭,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可獲得性;二是促進銀行監管理念和手段的完善;三是提高了中國金融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接觸程度。
無獨有偶,作為專門負責風險配置的保險業也從開放中獲得了活力。據了解,如今對于外資保險公司而言,除不得經營法定保險業務以及設立壽險公司必須采取合資形式以外,基本沒有明確的其他限制。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保險市場,越來越多的外資保險公司紛紛將區域總部遷至中國。
從股票到債券,越來越多的中國金融資產被納入海外投資者的視野。與此同時,境外投資者投資種類比較多,而且市場操作、投資策略和理念相對比較先進。他們更便利地參與中國資本市場,將帶來更多資金,也有助于中國金融業繼續市場化、國際化改革,提升全球資本對人民幣資產的關注度,帶動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向前。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業開放的問題上,一直有聲音認為中國金融業開放的步伐較慢。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當,其對外開放水平必須與足夠強大的經濟基礎、市場經驗與監管制度相適應。
金融業開放節奏過快引發風險乃至金融危機的案例,其實殷鑒不遠。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包括泰國在內的東盟各國積極推行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泰國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實現高速增長,并一度被很多人稱為亞洲“第五只老虎”。在經濟繁榮的背景下,泰國信貸過度擴張、房地產熱、股市熱造成通脹急升,經濟泡沫越來越大,最終引發了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多年之后,很多分析者都將金融領域對外開放過急過快以至于本國監管無法跟上業務變化需要視為誘發金融危機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國金融行業開放必須探索漸進、穩健、有次序的路線,以保證經濟和社會穩定向好的形勢不為“輸入型”金融風險所累。金融業開放要注意找準切入點,把握好節奏,有序穩步推進。這樣一來,才能更好地發揮為實體經濟配置好資源、平衡好國際收支和內外需求的作用。
在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的同時,要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完善外匯管理制度,嚴防跨境資本異動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帶來的沖擊。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與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金融業在全球金融體系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海外金融機構也日益看重中國金融市場的商機與潛力。
中國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將進一步對外開放。通過對外開放,中國金融機構能夠更好地學習國外風險控制的最佳實踐,同時通過金融業的對外開放,也可以化解國際上尤其是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開放逆轉的質疑。
金融業開放就是在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吸收更多的海外資金到中國來投資,包括券商、基金、征信、信用評級等金融服務業相關的子行業都需要吸收海外投資,同時也包括鼓勵金融機構走出去。
如今,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金融市場的建立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繼續爭取國際話語權,繼續提高國家競爭力,不僅需要健全自身金融體系,還應該著手建立與國際金融市場同步的資本市場,積累與國際金融市場相適應的人才資源與市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