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鶴+左艷
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通過學校各系統的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支持性環境。學校的整體環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組織活動過程。一所好學校就像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就像機體的大腦,引領和調控整個機體的行為;課程是學校全部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行為,構成機體的軀干;教師發展是支持學校發展的基礎,是讓學校跑得更快、走得更遠的循環動力系統;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學校機體的內環境系統,通過反饋、協調作用,促進機體的有效發展。
同時,機體除了自身的嚴謹結構外,還必然和外界環境發生各種關系。這好比學校和外界的交流溝通特別是家校合作,在獲取外界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同時,也在影響著環境,改造著環境。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將“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項目的理念和實施策略融入學校有機體的各個系統,通過不斷的消化吸收、反饋調節,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全納、平等、和諧、友愛”的支持性環境。
一、理念融合,共同目標引領全局
1.深度解讀理念,形成有機融合
學校秉承牛欄山一中教育集團“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辦學思想,通過培植“傾心培育、靜待花開”的教育生態,打造“適應小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符合教育規律”的理想特區,以“生命教育”理念貫穿學校發展。“社會情感學習”理論有兩層內涵:一是社會性,強調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對社會行為的養成、對社會道德的遵從以及促進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其本質與學校“以德立校”的思想不謀而合,其根本均在于對人內心良善的喚醒,強調自我發展、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關系建立過程中應遵循的“德行”。二是情感性,旨在調動生命個體內在情緒調節機制,以自我約束、自主發展、自我激勵為主要發展手段,其本質與學校“靜待花開”“遵循生命發展規律”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社會情感學習理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均是在喚醒個體生命自覺,在尊重生命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生命潛能,以激發內驅力實現生命自主發展。理念的契合,為接下來目標的梳理奠定了基礎。
2.梳理目標體系,促進全面對接
基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辦學實際,學校提出了培養具備“主動發展意識、快樂學習能力、精致生活情趣”優秀小學生這一育人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是針對教育集團多年來育人目標的總結與提煉,與“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提出的學生需要具備的關鍵技能是一致的。
例如,“主動發展”需要學生具備明確的自我意識,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誠實、勤奮、自信、責任、感恩”五種核心品格是我校的特色德育目標,其中對自信、責任、感恩等品格的要求,也與項目提出的學生內在質量提升相一致。理念的融合和目標的對接,為創設一個“安全、全納、平等、和諧、友愛”的整體支持性環境進行了全局鋪墊。
二、課程滲透,精品課程夯實基礎
學生學習主要以課程為載體,課程質量決定學生成長的質量。學校主要通過社會情感學習課程校本化、精品化和全課程滲透,來創造優質的教育教學環境。
1.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校本化和精品化
社會情感學習課程是學校德育三生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社會情感學習校本課程組由德育主任牽頭,全體班主任、副班主任參加。課程組成員積極參與課程內容培訓,利用每周二的班主任沙龍,集體研討月度課程安排,組織集體備課;每月利用班隊會課,開展社會情感學習校本課程教學,通過年級間、班級間的互相觀摩,利用班主任沙龍磨課討論,進而確立下一階段的課程安排,逐步實現校本化。
在校本化的基礎上,經過校內外專家的指導,學校課程組積極調整課程具體內容,讓每一堂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此外,課程組教師積極參與大型課程展示,不斷提升自身社會情感學習能力,打造出更加優質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
2.完善課程體系,實現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全課程滲透
在課程內容方面,我校教師充分把握社會情感學習的內涵和維度內容,尋找與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滲透點,積極促進學科和社會情感學習的深度融合。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性健康教育課程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重新整合形成以“自我認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學會學習”“生活適應”以及“青春期教育”為主題的融合課程體系。
在教學策略方面,教師強調課程學習中的學生情感的調動和體驗,積極創設小組合作學習情境等,進行社會情感學習滲透。比如,實踐周課程旨在通過體驗式的實踐和研究活動,為學生創設從課堂到社會、從關注自我到關注他人的學習情境。每一次的實踐周課程中,教師會通過團隊建設,幫助學生認識集體,認識集體中的自己和他人,并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關系。
三、教師發展,學習共同體提升動力
作為學校有機體血液循環系統的教師隊伍,在創設整體支持性環境中發揮主導性的作用。教師的生命寬度,決定著學生生命成長的空間。學校通過創設教師學習共同體和師生學習共同體,不斷提升教師的社會情感能力,并通過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
1.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
學校干部教師通過培訓,在理論上對有效教學有了宏觀的認識,在方法上有了清晰的理解,立即開展了深入的教學研討活動,進行了以“3+N”主題教研活動為主的行動研究。通過一次校級主題教研活動(即一個主題、三次集體備課、三次試講、三次課例研究、三次教研),配合多次(N)日常小組教研,通過專業的備課、聽課、評課,集中發現、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多次小組教研改進教學,解決個性化教學難題。扎扎實實地學習,切切實實地改進,梳理每一個環節,解決每一個問題,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高學歷背景、高科研能力的優勢,采用行動研究的教研模式,引領教師在教學改進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
2.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我們要構建相互信任、主動參與的師生學習共同體。例如,學校學生社團的構建,就是遵循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原則,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在充滿信任的關系下,共同制定社團的發展綱要和目標。此外,也要構建融入校園生活的師生學習共同體。例如,學校“小荷尖角”校園廣播臺節目,從每一期選題的確定到節目的錄制以及當天的播放,均由教師和學生在充分的討論和協作下共同完成。endprint
四、整體協調,和諧氛圍提升效率
有機體的內環境決定其整體狀態,而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有機體進行正常活動的重要保障。
1.內在質量提升視角下的學校文化建設
(1)人文的教育理念
以生命教育為特色營造“傾心培育,靜待花開”的教育生態,是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學校自2014年建校以來,始終專注內在教育質量提升,除常規國家課程外,還開設了以“生存、生活、生命”為主題的德育課程,引進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情感學習校本課程,利用每周班隊會時間開展主題生命教育課程;利用16:30~19:30時段開設選修課,共開發校本選修課程70余門;在每學期設置為期兩周的“格致實踐周”,為每一位學生精心設計不同的“學科實踐研究課題”,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在每一學期參與一個實踐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引發興趣到志趣的轉變,在自主探究過程中主動發展、快樂學習。
(2)民主的生活方式
學校設有校長信箱(實物信箱和電子信箱),面向全體師生、家長開放,及時回復各類來信咨詢與意見反饋;開設“牛牛的種子”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學校各類新聞,同時開放作品展示欄目,為每一位學生、教師、家長提供分享與展示的平臺;建立校內通知發布系統、微信群、QQ群等多種類別的溝通渠道,班級設置班級日志,確保信息及時、暢通地傳遞;每周四召開干部溝通會議,每周五召開年級/校級溝通會議,確保學校各項信息公開、透明,傳遞及時;每學期進行學生調研、教師調研、家長調研,定期收集各方對學校的意見與建議,以開放的心態處理不同意見,積極營造校園民主的生活方式。
(3)公共的社會空間
學校的公共區域均有師生展示空間。例如,在校園甬路旁設有14塊校園展板,用以校園活動、優秀師生、優秀作品的展示;教學樓大廳立有“微笑墻”,中心是由我校全體教職員工共繪的指紋樹,周圍環繞的是教師、家長、學生的一張張笑臉;教學樓的每一層均有教師親自設計和制作的不同主題文化展示;教學樓內的樓梯兩側、辦公區走廊墻壁,均展示著學生作品。此外,由學生自主進行宿舍設計,營造溫馨的小家。照片墻、千紙鶴風鈴、可愛的溫馨提示,無一不展現著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2.家校合作,提升教育合力
(1)合作基礎的調研
學校在每年新生入學前,均會對新生家長進行問卷調研,采集新生家庭信息及家長對家校合作的期待與理解,為學校開展家校合作夯實基礎。2015年,在項目組的參與下,我們對抽樣班級的家長和學生進行了廣泛調研,分析這些家庭的教育現狀、家校合作情況,對學校家校合作基礎的調研給予有效補充。
(2)組織制度的構建
在項目專家的指導下,學校研討訂立了學校家委會章程及班級家委會管理規定,組織選舉了學校首屆校級家委會,召開了首屆校級家委會會議。會議民主選舉了家委會重要管理職務,集中研討通過了各項管理規程,訂立了校級家委會例會制度。各班級依照校級家委會的組織程序,分別開展了班級家委會的組建及規范工作。
(3)合作內容和方式的探索與創新
在建立常規校級家委會、班級家委會組織制度的基礎上,學校就家校合作的內容及方式進行了深入研討,創新家長會形式,固化家長開放日,組建家長讀書俱樂部,建立家校聯系簿,為教師、學生、家長搭建溝通的平臺。
學校是一個復雜的組織系統,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有機體。從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課程建設、教師發展再到整體環境,學校這一有機體的各個組織系統充分融合,達到協調統一,最終創設出一個“安全、全納、平等、和諧、友愛”的整體支持性環境,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不斷發展和提升。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