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一帶一路”建設更給1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進行產業戰略布局的同時,可能面臨的投資風險或阻礙也值得關注,正所謂步子邁得大,更要走得穩。“走出去”,實際是制造業國際化和金融業多元化的過程,即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延伸,意味著通過推動本國企業,產品,服務,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優質要素走向國際市場,接受全方位的檢驗。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 一帶一路 機遇 產業 戰略 布局 投資風險 國際化 要素 國內市場 國際市場 延伸 制造業 金融業
一、要素稟賦導致產業互補關系的差異化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要素稟賦存在各自差異,與中國經濟互補程度不同,中國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的產業領域也呈現異質性。能源是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直接投資規模最大、最為重要的產業領域;交通運輸也具有重要地位,其投資規模僅次于能源類投資;此外,作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電信等技術類投資也是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直接投資較為重要的產業領域之一。
“一帶一路”沿線各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化具有多樣性,與中國在空間距離和國際關系方面也不盡相同,這些直接影響到了中國對沿線國家投資的區位選擇。根據商務部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3個國家進行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同比下降2%;在“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8158份,新簽合同額1260.3億美元,相對去年增長36%;營業額達到759.7億美元,相對去年增長9.7%。我國目前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企業以國企為主,企業來源地也主要集中在國內一線大城市。國內對外直接投資省份前10名分別為:廣東、北京、上海、山東、江蘇、浙江、遼寧、天津、湖南、云南。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還肩負著更重大的前瞻意義。在經歷了”跑馬圈地”的粗放時期,如何平衡科技領域的創新和防范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顯然正成為了當下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主旋律。2013年中國手機支付用戶規模達到1.25億,同比增長了126%,移動支付業務達16.74億筆,總金額達9.64萬億元,同比增長達212.86%和317.56%。“人人一部手機”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革命性變革的最顯著標志。全球所有互聯網巨頭都在拼命爭奪手機客戶,并將大量金融服務植入手機。
二、互聯網銀行打造新型金融生態鏈
商業銀行需要考慮如何重建自身業務以適應21世紀的發展,因為在大數據時代商家爭奪的領域主要是對數據的管理方式,這就涉及到成本、安全、速度等因素。而消費者今天的支付方式已從現金跨越到銀行卡、支付寶、微信、手機銀行和網絡銀行等等。我們最大的財富和原材料是數據,而不是資本或人力資源。這就是技術為21世紀的社會和銀行所帶來的。21世紀的銀行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種傳統銀行,它只是一個“安全的數據保險箱”。數據的弱點就是數據的安全管理,是銀行和交易處理機構可以真正發揮他們能力的地方。如果數據比貨幣重要,那么那些能夠安全管理數據的銀行將最終贏得競爭。最大的挑戰是交易處理企業或銀行將成為黑客攻擊的對象。聚焦數據和數據安全是未來成功的關鍵。移動技術正在實現對各個國家現代金融服務的網格化覆蓋,非洲眾多國家則通過手機金融服務形成了對普惠金融的有益補充。
三、中非關系助力中國小微企業走出去
“一帶一路”沿線有53個國家和94個城市閉合形成一個圓環。荷蘭阿姆斯特丹這座港口城市是習主席首訪地區,它也是“一帶一路”首尾相接之處。基礎設施不足是阻礙非洲獨立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通過聯結非洲人民、各城市和地區,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機遇,將有助于非洲發展和繁榮。中非合作正如火如荼,中國為非洲修建的本格拉鐵路全長1344公里,時速達到90公里,年貨運量達到24000噸,總投資約18.3億美元,本項目是安哥拉歷史上修建的線路最長,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鐵路項目。非洲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中非貿易額到2020年將突破4000億美元,成為中國中小微企業最佳出口市場之一,雙方合作領域前景廣闊。自此中非國際貿易將變得“簡單、安全、高效、低成本”。小微企業通過微信和微博發布階段性互動形式的活動來吸引更為廣泛的客戶群和商業合作伙伴,具有傳統商業廣告無法比擬的互動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優勢。
近年來在銀監會額推動下,小微企業持續獲得銀行融資支持并取得了積極進展。截至2016年6月末,小微企業貸款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3.65%,共計24.95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比年初增加1.49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總戶數1278.26萬戶,比上年同期多111.92萬戶;小微貸款通過率達93.25%,比去年同期高出兩個百分點。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跟本目的是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經濟生活中的“脫實向虛”的風險不容小覷,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金融的強有力支撐。
四、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練就火眼金睛
多年來中國央行與負責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的監管部門常常各自為政,有時甚至采取目標相左的措施,導致政府管理經濟工作的能力受到懷疑。今年中央將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屆時我國金融管理將從監管的競爭轉變為監管的協調。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一直被細分,建立專門機構分別負責監管銀行、證券和保險。中國這種穩定金融的新機構將為金融監管帶來全新的活力,目的是推進從上至下的一貫制金融監管工作。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央行,功能是無論線上線下金融業務都應納入行業監管,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最終是為了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各類風險,政治金融亂象。
五、總結
“一帶一路”不是持強凌弱而是本著公平互助的經濟建設思路,中國的金融創新與政府監管體現的應該更多的是開放、包容、合作、安全。這對于沿線國家也提出了可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克里斯.斯金納,張建敏.互聯網銀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許寶健.經濟記憶[M]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3]龔柏洋.左手微博、右手微信,企業微營銷實戰攻略[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4]國內要聞.參考消息 www.cankaoxiaoxi.com 2017年8月版.
作者簡介:江文靜,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