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玲
家風是一個恒久不息的話題——古有司馬遷教子有方、吉鴻昌不忘父訓,近有曾國藩十六字箴言、梁啟超家教訓誡。家風是一代又一代耳濡目染的道德滋養,它之于每一個生命,都柔如潤物之春水,堅如塑形之刻刀,軟硬之間,鍛造著個體的靈魂,鋪就著生命的底色。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羅蘭的這段話是對家風最好的詮釋。我十分慶幸我的父母恩愛互敬,知書達理,在為我營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圍的同時,在一分一寸的日常小事中,塑造著我善良正直、樂觀積極、踏實穩重的性格。
一
童年的記憶雖已日漸模糊,但是父母常常津津樂道的一件事,于我頭腦中卻也能夠浮現出些許印象。
獨生女的我小時候是沒有什么玩伴的,所以最開心的就是去大姨家找姐姐玩兒。印象中那時候大姨的家住在鄉下,需要坐兩個多小時的客車,經歷無數條蜿蜒顛簸的小路才能到達。但對于幼小的我來說,這并不辛苦,而是一次開心的短途旅行,所以每次去大姨家時都是無比興奮和激動的。
一個數九寒天,我又如愿以償地在父母的帶領下來到了大姨家。大姨家暗紅色的火炕是我和姐姐娛樂的天堂,因為火炕上有姐姐各種各樣的娃娃和玩具。就在我們倆瘋得天昏地暗之時,我突然在堆滿娃娃的角落里發現了一枚兩分錢硬幣。那時的我對錢剛剛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并不知道錢能用來做什么,只知道應該是好東西。于是,我像發現了珍奇的寶貝一樣,不敢讓姐姐看見,把它偷偷地裝在了衣兜里……
在大姨家待的那兩三天里我都很興奮,因為除了和姐姐一起玩耍外,我還有了這個意外的“收獲”,而且沒有被大姨發現這個秘密的喜悅讓我把初藏“寶貝”之時的惴惴不安早早拋到了九霄云外。
在返家的途中,我迫不及待地將“意外收獲”拿出來交給了父母。看到父母驚訝的表情,我得意萬分,驕傲地連連喊著:“錢兒!錢兒!”對于這個兩分錢硬幣,父母大概猜想到了一二,但是他們并沒有當即呵斥我,而是拋給我一連串的問題:“你認識這是多少錢嗎?你從哪兒拿來的?經過大姨的同意了嗎?你拿它來想做什么?”還不太能講清楚話的我吞吞吐吐起來,但也算一五一十地做了交代。父母聽后只溫柔地講了一句話——“不是咱家的東西,再好也不能拿,咱們這就給大姨送回去,然后向大姨道歉好不好?”我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便慚愧地點了點頭。由于客車不能把我們放在來往車輛稀少的半路,于是,我們等客車到了家之后,便馬不停蹄地又坐上了返回大姨家的客車。為了還這兩分錢,父母多花了二十八元的路費,這對當時我們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后來漸漸懂事的我十分感激父母,他們沒有吝惜這二十八元教育的代價,也沒有因為天氣寒冷,擱淺了退錢的計劃,而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因此對我大發雷霆,充分地保護了我幼小的自尊心。這讓我每每想起,都有一絲溫暖和感動。
二
在父母的循循善誘下,我逐漸成為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見到幼兒園小朋友吃什么東西,從來不會去向他們索要,因為我時刻牢記著父母的教誨——“在外面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都不要哭鬧,也不要輕易開口向別人要,回家之后告訴爸媽,只要是合理的要求,我們都會滿足你。”一次,我終于忍不住小食品的誘惑,向父母開口索要小朋友口中的“透明豆”。對于平時不允許吃小食品的我,父母這一次格外地寬容,答應第二天放學后領我去買心心念念的“透明豆”。
翌日放了學,父親帶著興高采烈的我來到了學校門口的食雜店,一進去我就使勁兒地扒著柜臺看,也沒有看到小朋友們吃的“透明豆”。我失望透了。父親看到我沮喪的神情,安慰我道:“還有好多家店呢,這家沒有,別人家一定有。”于是父親帶著我跑遍了幾所學校附近大大小小的食雜店,最終仍然是一無所獲。眼看夜幕漸漸地籠罩過來,我著急得快哭出來了。可是父親沒有放棄,仍然堅持挨家挨戶地打聽著“透明豆”。就在我和父親都已經精疲力盡時,終于在一位好心老板的幫助下找到了所謂的“透明豆”。原來我在幼兒園聽到小朋友說的應該是“聰明”,而并非“透明”。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小小的失誤害得我和父親白白轉了好幾個小時。
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透明豆”大快朵頤起來。然而“透明豆”并沒有我想象中的好吃,甚至硬邦邦的,嚼起來很是費勁。我頓時對它失去了興趣。父母一下子看明白了我的小心思,款款說道:“今天帶你去買這聰明豆,是因為爸爸媽媽答應過你,而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你看到別的小朋友吃,你也想吃,爸爸費了好大的力氣給你找到了聰明豆,你現在覺得不好吃就又不想吃了,那你和爸爸的工夫是不是白費了?如果爸爸今天帶你去買聰明豆時,也像你現在這樣說放棄就放棄了,那你今天還能知道聰明豆是什么味道了嗎?”當時我并不理解父母這番話的深意,只記得我和父母一起把那袋并不好吃的聰明豆強忍著吃了下去。
現在回想起來,父母告訴我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守信用、勿攀比、懂堅持。我的父母雖然沒有五車的才學和萬貫的家財,但為我播下的善種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隨著歲月的變遷不斷地生根發芽,在我的內心深處愈發根深蒂固,帶給我的影響也愈發刻骨銘心。
清代史典有:“父母教子,當于稍有知識時,見生動之物,即昆蟲草木,必教勿傷,以養其仁;尊長親朋,必教恭敬,以養其禮;然諾不爽,言笑不茍,以養其信。”我的父母深以為然,他們在我尚未懂事之時,便于無形中教會了我樂觀、助人、孝敬和堅強。在他們精心呵護下成長的我,即使遭受打擊、經歷失敗,也不會輕易地否定自己。我承載著父母傳遞給我的愛,能夠勇敢地面對生命長河中的驚濤駭浪、跌宕起伏,不斷駛向幸福的彼岸。
我們家雖然沒有家訓,可是這絲絲點點建筑的家風將使我一生受益匪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我的父母教給我的,我以后會以同樣溫柔的方式教給我的子女。
然而,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隨著時間的流逝,餐桌上的飯菜變咸了,父母雙鬢的白發增多了,家里的大小事情他們都要征詢我的意見了……每每發現這些,我不想承認卻也不得不承認——父母漸漸地老了。我雖然難過,卻也無力改變。我只祈禱時光能慢些,再慢些,讓我能在他們行動尚可之時,攜著他們去訪名山大川,去賞日出斜陽,用心記錄下他們的一顰一笑,用愛填滿他們余下的光陰。
(作者單位:吉林省廣告監測中心)(責任編輯 王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