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琦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企業利益相關者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增加了企業面臨的因環境保護產生的風險。因此本文將環境風險納入ERM框架的風險識別范圍中,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周期,分析環境風險的對企業戰略審計標準選擇的影響,最后建立戰略績效審計的標準體系。
【關鍵詞】風險管理 環境風險 企業發展周期 績效審計標準
一、ERM、環境風險與企業戰略績效的關系
(一)環境風險應成為ERM的重要對象
隨著2004年的ERM框架的發布,體現的是企業治理向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方向發展,因此內部審計的定位已經擴大到企業風險管理和戰略的層面上。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起點,在風險識別環節應該重視可能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的風險。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日益增多、綠色消費的推崇、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由于沒有重視環保而造成的企業損失也日益增多,比如排污造成的環境污染、違規開采造成的資源破壞、產品能耗高造成的資源浪費等,都可能會造成經營風險、法律風險或者財務風險。所以如果企業識別風險時仍然只關注傳統風險,勢必出現風險管理的漏洞,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從目前審計實務的開展現狀來看,我國的環境審計在企業中仍然沒有開展起來,僅僅停留在環保資金的收支審計,很少對企業污染治理情況、成本-效益方面進行審計和評價。也就是說目前企業內部的環境審計匱乏,環境審計并沒有成為幫助企業發展的得力工具。
(二)ERM與企業戰略績效的關系
企業戰略的制定是ERM框架的目標之一,戰略的制定、評價和實施都依賴于對風險的正確識別、分析和應對。戰略與風險要匹配,只有適應真實環境的戰略才能幫助企業實現愿景。
戰略績效是將企業戰略看作有機整體來考慮的,不僅需要管理層的指導,還包括各個職能部門的合作。整體企業戰略績效的優點就是可以把企業戰略看成是實現周期較長的戰略,這樣的戰略績效就是摒除了短期利益追求的長期戰略愿景的績效。
(三)環境風險對戰略績效的影響
企業的戰略績效綜合考慮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的挑戰,例如風險環境、產品的競爭力,企業所面臨的提高其環境業績的壓力日益顯著:針對能源和環境的稅收日益增多;由于長期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引起的民事訴訟給企業帶來巨額損失;企業面臨來自環境保護組織和社會公眾的壓力等。針對企業的環境業績壓力,會計信息使用者要求企業能夠提供盡可能多的環境有關的財務信息的需求越來越高,企業可能會考慮在內部的激勵機制中加入減少環境資源浪費的考核指標、由于負責恢復生態環境需要資金而進行的外部融資行為,這些活動可能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二、整合ERM、環境風險與戰略績效審計的理論基礎
(一)經濟的外部性理論
經濟的外部性指處于市場作用外的經濟活動產生的副產品,非市場性是指經營活動的后果不通過市場表現出來。例如,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如果國家沒有制定法律規定污染物排放量,那么企業就不會主動采取治理或降低污染的措施。當自然界承受污染物的能力到達自我調節的極限時,政府就會出面進行污染治理,這就意味著本應該由企業承擔的成本轉嫁給社會了。現在由于政府的法律法規的頒布、媒體的監督和社會公眾對環保意識的加強,其對于自己承擔的外部性成本容忍度開始降低,一旦這些利用經濟外部性轉嫁成本的企業被曝光,會嚴重影響企業形象。因此為了滿足法律要求、社會需要和提高自身環保形象,企業應將環境風險融入風險管理,并在戰略績效審計的標準中體現出來。
(二)環境費用效益理論
費用效益分析是對經濟活動的影響進行評價的常用方法,該方法是通過對方案的全部費用和效果加以比較,選出凈效益較大的方案用于決策,或對已建項目的環境效果實行事后審計。費用效益分析的審計依據是行業、協會的環境標準,與本文將要構建的標準體系相聯系。這種方法的結果分別對企業戰略的制定和戰略績效審計密切相關。將經濟學中的費用效益理論引入審計領域可以對環境費用效益進行分析,對企業戰略選擇運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三)整合性風險管理理論
其理論的基本理念是企業在整體經營目標管理的范圍內,建立“分層級”的風險管理主體及風險管理與經營管理的整合(王建康,2007)。
把環境風險引入ERM框架風險識別的對象,關鍵應關注環境風險與其他多種風險的呼應,這符合整合性風險管理的核心概念。在建立審計標準體系時要先將主體分層級,分別制定標準,再將各層級整合起來。
三、結合環境風險下的戰略績效審計標準體系判定
(一)戰略績效審計標準產生的基礎
在上一部分已經看到,戰略績效審計指標是根據多層次主體構建的,企業執行戰略績效審計是根據這些指標來評價戰略績效的高低,但是很多指標難以量化,其程度定性分析不好界定時,審計時會運用職業判斷,這樣就存在偏好、經驗帶來的績效結果的差異。隨著企業戰略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很難用少數幾個指標表述全面,這時更需要有企業內部統一的標準作為對指標判斷的尺度。
(二)環境風險對戰略績效審計標準的影響
作為一種審計標準,應該要維持一定時期內的穩定,但是由于是對企業戰略的績效審計,而企業戰略對風險環境的要求很高,企業戰略要隨著風險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當面臨相對平穩的環境時,績效審計的標準可以適當的降低或升高。
當考慮到環境風險因素時,戰略績效審計標準受到的影響出現了以下變化:企業由于環保法律的頒布對于環境保護、恢復、治理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包括財務、法律風險,另外消費者對企業的要求提高,傾向于購買綠色產品,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出現,還誕生了很多新興行業,如果想在這些變化之中仍然保持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就是付出更大的研發成本,企業戰略的選擇應適當調整,審計標準中這種新情況下很難做到明確,更多的需要經驗標準、行業標準的輔助。
四、結合環境風險構建戰略績效審計的標準體系
構建戰略績效審計的標準體系應該考慮標準的層次性、適用性,還應考慮階段性和周期性的原則。適用性是指要結合我國法律法規、條例、行業慣例,能真正在內部審計中指導實踐。層次性要求對不同層次的戰略有不同的審計標準,要分層審計。單獨制定階段性的審計標準,標準只要滿足階段的要求即可。不同周期的企業戰略愿景很不同,這時的戰略績效審計標準則應適度改變。
作者初步構成的戰略績效審計體系如下圖:
本文主要解決企業戰略績效審計的標準問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指標的選擇和指標體系的建立上,而很少關注標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會金.國外后新公共管理運動與我國企業績效審計發展創新研究[J].會計研究,2014,(10):11-17.
[2]王如燕.政府環境績效審計標準研究[J].財會月刊,2006,(21):90-93.
[3]陳希暉,邢祥娟.上市公司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方法研究[J].生態經濟,2013,(11):41—44.
[4]譚文化.略論環境審計及評價依據[J].商業研究,2002,(1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