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新聞編輯室”網站12月11日文章,原題: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一名研究中國外交政策的訪問學者表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影響力日增,同時也給國際秩序帶來風險——但遏制并非正確的應對之策。
顯而易見,如今中國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自信,但如何最好地應對中國卻沒那么清楚了。在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中國權力項目主任邦尼·格拉澤(葛來儀)看來,問題是理解將世界舞臺上的中國與其他國家區分開來的價值觀念。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前10年,中國主要專心于國內問題(比如發展經濟),奉行“韜光養晦”。在習近平治下,中國已有能力放眼地平線以外了,“相比過去,他們如今有能力保護遙遠的利益,其利益當然也大幅擴展——不限于周邊,而是進一步向遠方伸展。”
格拉澤稱,本世紀前10年末期全球金融危機助推了中國的擴張。那次危機讓中國覺得美國在走下坡路。特朗普決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強化了上述信念。美國創造了中國想要填補的“真空”。隨著影響力增強,北京正推動格拉澤所稱的“順從中國利益,要求鄰國乃至更遠的一些國家考慮中方利益”。這意味著“懲罰”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那些國家——但是不公開的。她說,“我們與中國價值觀念不同,中國人越來越明確這點:他們在發展自己的一套社會主義價值觀,直截了當地反對西方價值觀對其社會的意義。”
有人說,中國有權成為規則制定者,而不只是規則接受者。格拉澤認為,中國表現出愿意遵守全球金融機構的規則,比如世貿組織的爭端機制。但在涉及安全問題和影響其主權的領域時,中國人“絕不屈服”。
那么,應對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影響力)日益上升的最佳辦法是什么?格拉澤說,遏制是錯誤的,因為它根植于“蘇聯時期的冷戰”,“當時各國選邊站。但如今各國不想選邊站,而是想與美國和中國都搞好關系。”
一些中國牽頭的倡議,比如亞投行看起來很像西方的同類機構,部分原因在于有新西蘭這樣的西方國家參與,幫助塑造最好規則而非試圖阻止,“我們無法排除中國,肯定也不應該那樣做,所以我們要參與其中來影響他們。”▲
(作者山姆·薩克德瓦,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