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依瑤+汪冬+陳熙
【摘 要】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下,電影作為迎合觀眾欣賞趣味和觀影心理的商品日益發展、漸漸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一項目通過參考文獻、問卷調查和開展實踐基地的方法,主要研究大學生的觀影行為;從媒介依賴和觀影需求兩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展開分析探究。作為研究成果,在校內開展“電影放映會”,不僅為大學生積攢觀影經驗、提高文藝素養,還利用觀眾和電影的相互作用法則,為專業接軌電影市場和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予以積極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觀影行為;新媒體;媒介;電影敘事
中圖分類號:J9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97-02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我國的電影業已經連續十年保持著約30%以上的增長率,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和三大電影生產國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電影已經成為大多數民眾首選的娛樂活動。從近兩年電影觀眾構成看,19-30歲觀影人群占比超過五成,在新媒體時代整個電影市場環境影響下,大學生已經成為影院觀影的龐大群體,所以這一項目研究大學生電影消費行為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
一、對傳統媒介與網絡媒介的選擇
在網絡的迅速發展下,電影的傳播徹底打破了傳統影視傳播的時空限制,為影視的傳播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網上看電影等新媒體傳播方式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歡迎,甚至逐漸成為大學生接受電影文化的主流方式;而電影院觀影則成為近年來成都在校大學生,乃至全國大學生除了通過網絡觀影之外選擇的第二大觀影方式。
于觀影而言,傳統媒介意味著在電影院買票以及在影院或電視上觀看電影,網絡媒介則是網上購票和在網上看電影。大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群,所以網絡媒介更加吸引關注,又因受到淘寶、京東團購、百度糯米等網上電影票訂購網站的影響,大學生在影院現場買票的人數也有所下降,而且傳統媒介在時效性上明顯差于網絡媒介的特征導致大學生購票大多選擇網絡媒介。
在發放問卷時,對調查對象進行細化分類,例如,藝術生(戲文、編導及表演)、文科生和理科生三大類,通過調查不同素養環境下大學生對于電影的心理需求和不同觀影行為的選擇。其中,藝術生不僅觀影頻率較高,而且結合專業和視聽享受等因素,他們之中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去影院觀影而不是在網上看,而另外兩類更多是將影院觀影作為一種娛樂休閑。不論動機,影院這一傳統媒介依然深受大學生依賴和青睞,它所具有的視聽消費、休閑消費、社交消費、時尚消費四個特征,使這一傳統形態不會因為網絡媒介的盛行而遭受重大打擊。
二、對于大眾媒介的依賴
作為意大利詩人喬托·卡努杜筆下的“第七藝術”,電影是一種集視聽、時空、節奏和造型藝術于一身的綜合藝術。[1]從誕生到融入人們的生活,不過短短百余年時間,卻早已迅速發展成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悄然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在“萬物皆媒”的環境下,大學生觀影行為與新媒體之間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無論從觀影心理還是態度動機上分析,大學生對電影樣式和類型的需求是多元的。提到大學生的觀影需求,大眾傳播媒介是影響觀影選擇的重要因素。大眾媒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于職業傳播者和大眾之間。對于電影行業而言,大眾媒介就是與電影相關的報紙、書刊、網站以及影視宣傳。
一部電影的宣傳方式可謂是豐富,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并獲得電影的相關信息,特別是網絡——大學生對于網絡媒介的依賴是空前的,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喜歡電影海報,依賴于書刊等傳統的印刷媒介。還有一種線下宣傳模式,由于龐大的青年觀影人群帶來的票房增長空間,以此為出發點,大部分片方除了在一二線大城市召開電影宣傳發布會等活動外,還會適當地在大學里安排影片宣傳,就是為了增加青年對影片的認知度。
當今,大眾傳播組織日益專業化,專門化,就電影來說,與電影直接掛鉤的影評書刊、影評網站越來越多,這些組織利用輿論的力量左右著電影的票房,也左右著人們觀影的選擇,大學生也不例外,大學生受到大眾媒介傳播組織的影響是明顯的,例如,2016年王家衛監制的《擺渡人》借著洋節圣誕的勢頭上映,截至25日下午,該片累計票房已達2.45億,且連續三天問鼎票房,但是在豆瓣上的評分僅有4.3分,一部賣座卻差評的影片,這些信息就會直接影響后續觀影大學生的觀影選擇和行為。
三、對電影的認知和受到的影響
將大學生分類之后,除了專業組同學所注重影片的視聽語言、蒙太奇、影片風格等專業賞析之外,兩類別大學生都會無一例外地關注影片的敘事,即影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電影首先是一門講故事的藝術。悉德·費爾德提出的劇情片敘事理論、電影懸念大師希區柯克說的:拍一部電影,首先意味著講一個故事;就連法國電影符號(下接第99頁)學開山之祖克里茨丁安·麥茨也說:“沒有戲劇性,沒有虛構,沒有故事,就沒有影片”。[2]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敘事性是觀影時必不可少的因素,電影依賴于觀眾的理解與參與,從觀賞角度來說,觀眾對電影的喜愛又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電影要以敘事為基礎。由此可知,電影敘事直接掛鉤觀影心理,從而又影響觀影行為。
作為一種大眾文化,電影會從諸多方面影響大學生,比如,在我們調查過程中發現,同學們認為無論是從身心愉悅、情緒、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等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積極影響、也會有消極影響,比如精神麻痹、傳遞消極錯誤的價值觀等。所以說,電影內涵和表達不容小覷,積極向成為優秀的精神文化作品靠攏,而綜合發揮電影的效益更值得深入思考。
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還在校內開展了實踐基地,每周一次的“電影放映會”,以月為單位,變換主題、地區、導演、類型等,然后根據每次前來觀影的人數及同學們的反饋,研究大學生觀影選擇傾向。
在問卷的最后一道題目中,設問非專業大學生對于電影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反饋數據顯示程度基本為“不太了解”。而對于逐漸成為主要娛樂方式之一的觀影,通過研究表明有必要在校內開展影視知識教育,提高大學生電影素養。對此,可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開展影片放映活動,讓專業的同學給對電影感興趣的同學進行賞析講解;其次,在校內建立電影協會或觀影社團等組織,組織校園院線,定期進行線上線下的宣傳,將優秀的、值得賞析的電影推薦給校內大學生,組織觀看之后舉辦影評沙龍,邀請專業和非專業的同學積極參與進來,發散思維、評析共享;再次,將有關電影的概論性課程納入課程建設體系中,作為選修課供同學選擇;定期召開系列專題講座,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有效增進電影理論知識,為活躍校園藝術氛圍的同時,提升大學生這一龐大受眾群的觀影素質,從而利用觀眾和電影的相互作用法則,為電影市場的創新和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予以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這一項目調查結果體現的不僅僅是大學生觀影行為對新媒體的依賴,更強調了對于提升受眾觀影素質的重要性。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掀起傳媒產業革命的新一輪浪潮,它所具有的便捷性、多樣選擇性等更符合現代社會以及現代大學生的生活節奏,穩固了自身的高速發展。
了解了影片敘事對于受眾的重要性,為專業和傳媒人士提供了創作受歡迎影片的基本要點,創作與時俱進的,與社會電影市場接軌的劇本;專業與電影市場需求、社會受眾群體訴求相聯系。從電影產業角度出發,起到見微知著的作用,促進社會民眾觀影水平的提高,為內地影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龍迪勇.電影敘事與觀影心理[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217.
[2]克里茨丁安·麥茨.現代電影與敘事[J].世界電影,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