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華
【摘 要】當下很多微電影存在無主題或是主題太過直白的現象。微電影創作中如何提煉主題?提煉出的主題如何巧妙地來呈現?這是微電影創作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微電影;主題;主題的提煉;主題的呈現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122-01
一、主題:微電影的靈魂
(一)主題的概念
微電影中,主題就是微電影的靈魂,是作品中極其重要的構成元素。一個好的故事必須由主題去引領,它指導了人物動作的方向。反之,人物的動作、人物的選擇同樣也揭示了主題。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提出“是故事告訴了你它的意義,而不是你將意義強加到故事之中。你并不是從觀點中獲取動作,而是從動作中引出觀點。”[1]
(二)微電影中主題的作用
首先,微電影的主題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主題將人物、情節、細節、結構乃至各種表現手段都統率起來,從而保證劇作在藝術上的完整、和諧、統一。”[2]主題又稱“題旨”,具有統領全局、避免雜蕪、防止離題跑題的功能。
其次,微電影的主題起到標桿作用。主題的確立為微電影的創作指明了目標,建立了方向。很多微電影的創作是為企業宣傳、為公司做廣告而拍攝的,因此主題的標桿作用則更為明顯了,它直接關系到甲方是否為此買單。
最后,微電影的主題起到點化作用。微電影的創作素材來自于生活,從繁雜的生活中提煉出符合微電影短小精悍要求的題材,這就離不開主題,這也就是主題的點化作用。
二、微電影創作中如何提煉主題
(一)從洞察生活入手
作家構思作品時所確立的主題是來自于生活的,是從作家的直接生活經驗和間接經驗中取得的。如何挖掘主題,必須從生活入手。對于微電影來說更是如此,微電影的主題在限制的情況下,必須要深入生活,挖掘題材,這樣才能把主題豐滿起來。
(二)從挖掘情感入手
情感就是人物的欲望,是人物行動的動機。在微電影創作中,必須一開始就體現出人物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必須是強烈的,貫穿始終的。如長達50分鐘的微電影《快遞英雄》中,幾乎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交代人物想做英雄而不得的落寞感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劇情的進展相對緩慢,但這樣的情感交代對于凸顯小人物即是英雄的主題卻非常有效。
(三)在寫作過程中不斷明確、不斷修正
我們的創作其實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而且隨時隨地被自己的想法所激動,所感悟,直到最后一個動作的高潮出現,這時主題自然而然就矗立在你面前。也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雖然在創作之前,你已經朦朦朧朧地感覺到主題,并在它的引領下,按照自己的軌跡前行,最后的動作高潮來臨時,卻發現與自己的設計偏離了許多,這時你千萬別緊張,別焦慮,也許仔細一看,一個不曾發現的新的“主題”產生了。微電影以其自身短小精悍的要求,必然在人物的動作上要時刻圍繞著主題展開,否則,作者或導演想表達的主題往往稍縱即逝。
三、微電影創作中如何呈現主題
(一)觀點要明確、主題要單純、手法要委婉
主題的觀點必須要明確和單純。我們知道,主題的發現必須涉及創作初期的創意或者說基本的意念。按照創作的基本規律,創意的產生正是某個現實生活內容與劇作者既有經驗的猝然相遇,它具有偶然性、模糊性和感受性。微電影創作者必須要有敏銳的藝術觸角,去發現生活中的人和事,從而產生明確的觀點。
關于手法要委婉,這是由于微電影的主題在構思之前往往就已經被確定下來,或是為了商品廣告的需要,或是為了企業宣傳的需要。但微電影本質是與廣告、宣傳片不同的,它必須展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廣告和宣傳片中喊口號般的直白在微電影中若是出現則會使得整個故事蒼白無力,觀眾更不會喜愛這種變相的宣傳。
(二)主題要在典型化的人物和單純的動作中體現
每個作品的人物都來自于生活原型,他們都充滿著多種主題元素,在以生活為素材的故事之上確定一個好的主題,絕不是搬生活到屏幕,而是需要通過戲劇化張力塑造一個具有典型性性格的人物,也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找到并確定作品主題。
在陳凱歌的微電影《百花深處》中,塑造了馮(瘋)先生這個角色。他令人發笑的娘娘腔甚至有點太監似的表演特征,一下子讓我們記住了這個典型化的人物,他的一舉一動所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帶著我們看遍歷史與今天的京城,在“搬家”這一看似簡單的動作指向明確的命題中,一語道破了虛與實的交錯、歷史與現實的傳承,以及對于過往細膩而繁雜的懷戀這一宏大的主題。
(三)在結局中升華主題
電影常常需要通過結局體現主題,微電影更是如此。電影也許在最后才凸顯出導演的意圖,通過結局中人物的選擇展示真正的主題,而在微電影中,除了貫穿始終的通過典型化的人物和單純的動作把主題呈現出來,在結尾更需要升華主題,展現創作意圖。
主題是微電影的靈魂,是微電影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在結局中升華主題,在影像方面注意細節、環境、關鍵性道具的運用,并且從微電影的影調和色調上呈現主題。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麥基.故事[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39.
[2]宋家玲,袁興旺.電視劇編劇藝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