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文物扶貧、易地搬遷、金融扶貧已經成為宜君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為該縣系統籌劃、
持續發力、實事求是、如期實現脫貧目標熬制了一顆“定心丸”。
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革命老區——陜西省銅川市宜君縣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發展,但依然處于全國貧困縣行列。
為此,近年來該縣黨委和政府向全縣深度貧困地區宣戰,按照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統一部署和省、市整體安排,統一思想、著眼治本、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進“四個提升”,緊抓“八個一批”計劃落實,吹響了決戰決勝脫貧的沖鋒號,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不久前,《民生周刊》記者通過與當地干部群眾的深入交流,發現該縣在不斷進行各種扶貧模式的本土化實踐和探索之后,文物扶貧、易地搬遷、金融扶貧已經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為該縣系統籌劃、持續發力、實事求是、如期實現脫貧目標熬制了一顆“定心丸”。
在宜君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郭海軍的手機里,有這樣一張被他設置為屏保的圖片:千畝梯田如玉帶般,連連了山腳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線條分明。景色頗為壯觀。
“隨處可見的梯田地膜玉米已經成為我們縣的特色產業,并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梯田景觀,成為陜西融自然生態、農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體的新的文化亮點。”郭海軍說,近年來,宜君縣以保護梯田固有形態為基礎,依托哭泉梯田進行文化景觀保護與利用,把哭泉梯田列為第四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哭泉梯田片區作為示范,深入挖掘梯田文化,并啟動了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建設這一惠民項目。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2016年以來,宜君縣以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被列入“陜西省文物扶貧項目”為工作契機,充分利用梯田景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景點眾多優勢,大力實施“旅游+扶貧”戰略,以文物保護為切入點,通過景區帶動扶貧、農旅融合扶貧、商品制造扶貧及技能培訓扶貧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形成了以“梯田旅游、休閑度假、民宿體驗”為特色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以生態促旅游、以旅游促惠民的新路子,進一步拓寬了基層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的增收致富渠道。
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景區,《民生周刊》記者在由景區管委會出資租用民房,并將其改造成“扶貧車間”里,見到了正在利用玉米葉片編織手工藝品的貧困戶項玉蘭。
她告訴記者,來車間里“工作”的都是當地貧困戶。大家利用農閑時間,聚在一起,挑揀質地上乘的玉米葉片,編織成從前百姓家中必備、現在不多見的筐、簍、坐墊、鞋子,成品出爐后,統一由管委會派專人回收、包裝后賣給來景區的游客們,之后他們就可坐等勞動所得。
“在這里編一天筐子,大家有說有笑,又不累,還把錢賺了。”項玉蘭笑著說。
其實,高興的還不僅像項玉蘭這樣有編織手藝的生活困難群眾,采訪中,景區管委會負責人郭濤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由于景區周邊坐落著多個行政村,而根據縣里的指示精神,要讓村里的貧困人口跟著景區一起發展,因此目前景區管委會把諸如引導員、保潔、民宿餐飲制作等貧困群體力所能及的崗位拿出來。
“景區目前還有大型文藝演出,這些貧困群眾經過培訓,已經可以成為演出的群眾演員,這樣一來,又讓他們多了一份收入。”郭濤介紹說。
今年夏天,已經10年都沒到鎮上趕集的陳二黑先是用力挺了挺腰板,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到人群中間。
二黑是棋盤鎮黃埔寨村的貧困戶,因為生病導致智力有殘疾。事實上,在此之前二黑很少走出村子,一家4口人的生活全靠同村的親大哥打理,平時二黑就帶著智力殘疾的媳婦在黃埔寨村的大山溝底放自己和哥哥養的40只羊。如今的二黑不僅有漂亮的房子而且還不差錢,去年光從合作社分紅就有幾千元。
黃埔寨村的“第一書記”劉彬說,二黑作為村里的特困戶,去年年底已經脫貧,日子好過了,二黑的精神狀態也一天比一天好,以前從來不和人說話的他,現在也開始同別人交流了。
不僅如此,經過包扶單位的幫扶,現在,二黑家住上了兩室一廳一衛一廚漂亮氣派的新磚房,院子寬敞潔凈、家具齊全,客廳里還燒著取暖的鋼爐……
這兩年,宜君縣實施了“交鑰匙工程”,政府無償給全縣204戶特困戶建造了新房。二黑是享受該縣“交鑰匙工程”政策的特困戶之一。
作為村里的“第一書記”,劉彬仍對一年前在二黑家碰到的“大釘子”記憶猶新。當時,履職不久的他對全村貧困戶進行入戶走訪,第一戶是二黑家。“當時,他們住在破舊的土窯里,靠著民政部門的救助金維持生活。當我和二黑討論脫貧計劃時,二黑一句話都不說,窮字壓在心頭,時間一長就使人麻木了。”劉彬說。
“交鑰匙工程”開啟的是特困戶的脫貧心鎖,“自我造血”則讓特困戶徹底告別貧困。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去年黃埔寨村結合陳二黑的實際情況,幫其“加盟”村里的一個種植專業合作社和一個養殖公司。到了年底,他便拿到分紅等收入3500元。而到了今年,他家里的10畝玉米、12只羊、13棵核桃樹預計年純收益近7000元,再加上農村低保每年每人1260元(4人享受),爭取殘聯救助補貼1000元,臨時救助1000元,貧困家庭寄宿學生生活補貼每年1250元(2人享受),預計家庭年純收入為16000元,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以上。
同樣因“交鑰匙工程”而開啟新生活的還有該縣城關街道教場村特困戶詹任成。《民生周刊》記者找到詹任成家時,他正在家中收看央視十九大特別報道。
“要不是黨的扶貧政策好,我和家里人一輩子也住不上這么好的房子,連電視都是政府給配好后,才讓我們一家搬進來的。”詹任成說。
教場村村主任陳世兵介紹說,縣里為享受“交鑰匙工程”政策的特困戶想得很周到,接近拎包入住的水準。
采訪中,宜君縣浩華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燕青、宜君縣天源農業綜合開發公司負責人成莉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他們都是當地金融扶貧政策的受益者。兩家社企均是因為主動幫扶了當地貧困群體,為其提供就業崗位而獲得了產業扶貧貸款,進而充實了資金鏈條,使之擴大再生產成為可能。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定點扶貧縣,2016年4月,宜君縣被確定為農村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試點,此后堅持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普惠金融教育體系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依靠機制創新,初步形成“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知識掃盲+便捷基礎設施”的農村普惠金融綜合發展模式。
據宜君縣農民信用合作聯社業務部經理薛濤介紹,自去年以來該聯社積極破解貧困戶融資瓶頸,對貧困戶進行顯著貧困標識,篩選確定失信貧困戶,針對不同情況實施差別化信貸措施。對有不良征信記錄、但貸款已還清的貧困戶,運用扶貧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發放信用貸款;針對貸款無法歸還的貧困戶,運用扶貧擔保基金提供擔保,使貧困戶享受到機會均等的融資服務。截至目前,全縣已為1100戶信用重建農戶發放4800萬元貸款,其中為542戶信用重建貧困戶發放1743萬元貸款。
此外,在人民銀行的協調下,由當地政府建立1000萬元產業扶貧貸款擔保基金,探索財政資金撬動、信貸資金支持的金融扶貧模式。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發放扶貧再貸款2.5億元,帶動金融機構加大對產業脫貧的信貸支持;通過9.3億元抵押補充貸款引導國開行、農發行支持當地基礎設施建設。
不僅如此,為搶抓試點改革機遇,切實做好金融扶貧,聯社創新信貸產品滿足農村各類經濟主體融資需求。按照“接地氣、服水土”的原則,指導金融機構推出“蘋果貸”“核桃貸”“脫貧貸”等20多種信貸產品,滿足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截至目前,新增涉農貸款占比較試點前增加48.41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農戶信貸需求滿足率均達到90%以上。在有效增加農村信貸投入的同時,新增貸款平均利率呈整體下降趨勢,較試點前下降2.87個百分點。
宜君縣副縣長朱偉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指出,農村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試點建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探索性舉措,也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以金融手段補短板、促發展,提升“三農”工作水平的重要機遇,對宜君縣推進脫貧攻堅、追趕超越和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將確保高質量完成試點工作任務,努力探索總結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讓更多群眾共享普惠金融紅利。”朱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