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新聞社12月11日文章,原題:世界最大的調水計劃無法為中國解渴 秋雨來得太晚,救不了舒新國(音)的玉米。7月生長季節,他的莊稼旱死了。60公里外,中國最大的引水渠每天輸送多達1830萬立方米淡水,解決北方北京的日益嚴重的干渴問題。然而這些水無一流入舒先生所在村子的農地。
這是中國的一個古老難題:在干旱的北方平原,幫助養活全國的農業與工業和城市居民需求猛增之間的拉鋸戰。中國存在南方雨水過多而北方不足的問題,解決辦法簡單而昂貴:修建三條大型引水渠調水。這也造就了世界最雄心勃勃的引水工程“南水北調”。其中線是從丹江口水庫到北京和天津,于2014年竣工,目前已有大約110億立方米水流經1432公里長的水道,為工廠、企業和5300萬居民供水。
盡管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缺水的困境,但這些仍不夠。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仇煥廣教授說:“國家經濟發展后,工業用水增多。今后競爭會更加激烈。”即便這條水道2019年達到最大輸水量,中國的水需求仍然增長太快。此外,中國不僅要找到足夠的水供應其日益上升的需求,還應補充近年已然枯竭的地下水。截至2015年,地下水過度開采面積達到23萬平方公里,這造成了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和其他問題。
對于“口渴”所帶來的困境,北京方面正在考慮采取一系列的變革措施。農業上改變作物和采用科技手段節約灌溉;工業企業被迫對廢水進行處理;調整長期的糧食安全政策,增加對耗水作物的進口。然而想要實現這些并不容易,中國有長期的糧食安全政策,其目標是主糧基本自給。而糧食進口的增加也將給全球糧食市場造成更大的壓力。此外,氣候變化也可能加劇中國的水分布問題。▲
(向陽譯)
環球時報20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