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周期”一經提出,便引發了熱議。討論的過程總體是生動活潑的,不少專家學者、首席經濟學家和媒體評論員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但其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理性的觀點和言論,主要體現在:脫離概念自說自話、罔顧事實博眼球、生拉硬扯湊熱鬧、一知半解攪混水等現象。這種不理性現象早在年初林毅夫和張維迎的論戰中就曾出現過,很不幸的是它再一次出現了。實事求是地講,這種做法不利于問題的深入討論。對于“新周期”筆者也有一些灼見,這里提出來和讀者交流。
一、說中國經濟沒有周期是罔顧事實
在這次討論中,出現了一些過頭的話,比如說中國經濟只有趨勢沒有周期。這種說法是嚴重不符合事實的,也容易混淆視聽,誤導群眾。
在本期文章的開頭筆者就已經介紹了中國經濟的周期現象,從1976年至今,我們經歷了四次經濟周期,現在正處于第四次周期,盡管現在是不是處于波谷仍待觀察,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不管現在是不是波谷,我們的經濟終將在一定的時期開始進入下一個周期。
也許有讀者會問,為什么只有1976年至今的周期,而沒有以前的周期?筆者理解這個問題就是,在1976年之前,我們缺乏全面、可靠的國民經濟數據。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經濟活動就是在起伏波動中交替進行的,沒有一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是一直上升的,也沒有一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是一直下降的,更沒有一個經濟體的經濟是水平的。
二、“新周期”只是指產能周期
從“新周期”的提出者——任澤平的原始解釋看,他所謂的“新周期”是指產能周期,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周期。但是一些“新周期”的反對者卻不查究“新周期”的原始概念,憑自己的理解大發議論,這是典型的自說自話。
根據前文的論述,周期的類型有很多種,有商業周期、庫存周期、農業發展周期、基欽周期等多種形式的周期,不問周期的類型,抓住周期就發議論是要不得的。對于任何問題的討論,要有準確、嚴格的概念界定,在此基礎上才能增進理解,發現真理。
三、“新周期”只是下一個周期
“新周期”之“新”不在新的結構、新的內涵、新的動力,只在于下一個。一些論者不理解原意,抓住“新”字自我發揮,周期就是周期,就是從擴展、繁榮、衰退再到蕭條的循環,支持這種循環變動的動力可能是新的技術或者產業,也有可能還是舊有的技術或者產業;這種循環種可能會有新的內涵、新的結構,也可能沒有。從歷史來看,經濟的周期性變動并不必然由新技術、新產業推動,也不一定由經濟改革推動。經濟周期性循環的過程中,下一個周期不一定在結構、內涵方面與上一輪周期存在顯著差異。
四、“新周期”并不意味著快速增長
因為目前處于最近一輪周期的后段,“新周期”意味著經濟增速將由下降改為上升,不管上升是平穩的,還是陡峭的。有些論者雖然承認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趨勢即將改變,但卻認為經濟不會發生快速反彈,因而“新周期”是不存在的。顯然這個邏輯是站不住腳的,根據周期波動理論,只要經濟從波谷開始轉而向上,不管是緩慢爬坡還是急速爬坡,不管這個爬坡的持續時間是長是短,都是進入新的周期的標志。
五、有沒有“新周期”只能由現實證偽或者證實
這種“新周期”到底存不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這種判斷接受現實之前沒有人能夠確證。很可能“新周期”是正確的,在經歷接近7年的經濟下降、多年的產能調整以后,經濟已經表現出向好的勢頭,可能會進入溫和增長的階段,這種概率應該不小;但也有可能“新周期”是錯誤的,經濟可能繼續下行,或者在底部徘徊,在國內民間投資乏力、居民收入水平乏力、外貿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到底有沒有“新周期”沒有人能給出正確答案,除了經濟發展現實。
六、“新周期”也許不是個好名詞
鑒于“新周期”引發諸多的誤解與曲解,可以認為“新周期”不是個特別好的名詞。由此一些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名詞,比如新平臺、新趨勢,盡管有一定的道理,但仍感覺欠缺點什么。要找出一個既能表達經濟增速方向轉向又能表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仍在路上的名詞并不容易,靜待更好的描述出現。
七、不管有沒有“新周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要繼續
在過去的一年里,政府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堅定不移去產能,分類施策去庫存,積極穩妥去杠桿,多措并舉降成本,加大力度補短板,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實踐證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完全正確的,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必須要繼續抓好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件大事,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攻堅戰,既充滿希望又伴隨陣痛,既非常緊迫又艱巨復雜。要打贏這場攻堅戰,必須要深刻領會中央精神,貫徹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五大政策支柱,統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這五大任務。
八、不管有沒有“新周期”經濟改革仍要推進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著各種轉型壓力,比如,資源環境更加緊張,人口紅利逐步消失,體制機制累積性矛盾日益凸顯。面對中國經濟社會新的階段性特征,面對13億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必須深化經濟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新的成績。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加快形成,金融財稅體制改革有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揚帆起航。
下一步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要加快國企改革和金融改革,通過改革理順資源配置的關系,通過改革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能。endprint
九、不管有沒有“新周期”企業創新發展仍是潮流
企業的創新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企業管理的潮流。不管處于經濟周期的哪個階段,只要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都不會太差。說起創新,現在社會上存在一種誤解,以為創新就是新產業、新技術,其實傳統企業也需要而且能夠創新,中國的“老干媽”辣醬就是傳統產業,沒有太多新奇的技術,但是它通過網絡銷售創新將產品賣到了全世界。傳統企業創新所產生的價值往往很大,因為它本身就處于一個占有優勢的市場地位。關于創新的另一個誤解是越新越好,實際上創新也要講究效率和效果,一味追求技術先進,不顧市場和消費者的現狀,只能是玩弄奇技淫巧的表演,往往得不到市場的認可,最終將以失敗收場。
企業實現創新發展要有定力,避免趕時髦、追風口。現在國內有一種追風口的傾向,今年流行P2P就追P2P,明年流行人工智能又去追人工智能,這種追風口的做法大概率是失敗的。要瞄準一個方向,對準一個目標,不斷沖鋒,不斷進步,才能取得領先別人的競爭優勢。
企業創新發展要接地氣,企業創新和科學研究創新是有差別的,必須對標市場需求進行創新。否則就容易做很多無用的創新,既浪費資源,又挫傷企業士氣。
十、不管有沒有“新周期”CFO仍然要謹慎并樂觀
經過近7年經濟增長下滑,中國的經濟在今年上半年開始好轉,盡管還不能確定經濟是否會進一步下滑,也無法知道未來是在底部徘徊還是進一步上升。從目前各種形勢來看,短期穩住并緩慢爬升是大概率事件。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這種經濟形勢下,企業會最先感覺到市場的變化。CFO(總會計師)可以相對樂觀一些,一些機會可能已經若隱若現了,企業在投資方面可以步子稍微大一些,但仍然不能大鋪攤子,大規模擴張。
此外,企業的現金管理仍不可放松,在經濟前景仍未十分確定的前提下,現金流管理仍然是企業財務管理要關注的頭等大事之一。
本欄目參考文獻:
[1]何帆,朱鶴.中國經濟之辯:新周期到來了嗎?[OL].FT中文網,2016-6-12.
[2]鐘正生,張璐.制造業復蘇的故事有多真?[OL].FT中文網,2016-4-26.
[3]郭克莎.抓綱新常態 慎言新周期[N].中國證券報,2017-9-6.
[4]任澤平.未來中國經濟形勢最重要的是新周期——任澤平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的演講[J].新財富雜志,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