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a
在孩子問為什么的時候,我會反問孩子:你覺得呢?你是怎么想的?

我以前做過一個關于“為什么”的征集,一個媽媽的投稿讓我印象很深刻,聽娃跟她爸的對話,總是要笑哭:
娃:爸爸,人為什么會長高?
爸:因為人會吃飯啊,吃飯就會長高。
娃:那人越長越高,為什么不會長到天上去?
爸:因為人長到一定程度就不長啦!
娃:那人為什么還要吃飯?
爸:……
其實,只要有孩子,這樣的情景你遲早都會遇到。我自己一開始面對哥哥弟弟的追問,也經常是懵的,忍不住反問他們:“你們為什么總是有那么多為什么?”但后來,也慢慢找到一個方法,這個方法不僅讓我和兄弟倆玩到了一塊,也緩解了我要做全知全能媽媽的壓力。
這個方法,就是三個“忍住”——
忍住內心咆哮的“為什么”
當孩子提出“為什么”的時候,大多數指向完全不一樣的原因。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在孩子重復問“為什么”的時候,也提問“為什么”。
為什么你腦袋里總是有那么多問題啊?
為什么你就不能安安靜靜坐下來玩呢?
以上這兩句,我一開始也會反問哥哥弟弟,但后來想,這個問題根本不可能會有答案,如果孩子知道就不會問我們為什么了,不是么?最糟糕的是,我們這樣反問的姿態和語氣,不僅曲解了孩子好奇的本心,也容易傳遞給了孩子一個信息——原來問為什么是錯誤的。
誠然,孩子的提問有時候真的很無厘頭,也讓我們很煩躁不堪,但是一棒子打死提問的方式,其實也容易矯正過枉,等孩子真的對任何事情都不再好奇,也不會再提問為什么的時候,我想我們可能又會懊惱:“為什么孩子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了?”
于是,我轉變了提問的方式,首先把反問語氣變成疑問語氣,然后把想要從孩子那里獲知答案的問題改成開放性的引導,比如:
“你為什么打人呢?”
“你為什么就是不聽話呢?”
換成:
“可以告訴我發生了什么事情嗎?”
再比如:
“你為什么遲到呢?”
換成:
“你看起來是因為有事情才遲到的,可以告訴我是什么原因嗎?”
我發現這樣跟哥哥弟弟溝通之后,不僅平息了自己的情緒,也引導了他們和我一起找到事情的原因,這就是比較合適的就事論事的方法。
忍住想做哆啦A夢的心思
之前我去香港學習的時候發現,從督導到教授,大家面對“為什么”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我們跟進個案的時候,教授會在課堂上提問:
大家怎么看這個個案?
覺得治療師做得好嗎?
不覺得這個做法有點牽強嗎?
……
剛開始我會下意識地想標準答案,或者根據標準答案回答,被教授點評了一句:
“你回答得很好,但看得出來,你不是在思考。”
教授的話讓我醍醐灌頂。思考,并不是看了一場個案咨詢的現場,并且知道答案和理論就可以體現出來的能力;思考,是我們仔細看每一個場景后,懂得如何去找到自己自身想法的過程。
孩子更是如此,他的學習能力并不會因為他問題的答案就能掌握,他的學習能力也不靠如何回答標準答案來體現。孩子恰恰需要不停地被你提醒要去思考,才可以最終養成思考這個習慣。
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一直堅持一個簡單的習慣,就是在孩子問為什么的時候,反問孩子:你覺得呢?你是怎么想的?
前幾天,給孩子下載了一個陪玩APP。在每一次孩子結束了一個游戲之后,我會問:
“Joshua,你覺得這個游戲好玩嗎?”
等孩子說完自己對游戲的感想后,我還會繼續提問:
“你覺得游戲特別的地方在哪里?
游戲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
你覺得弟弟/哥哥為什么要設計這圖像?
……”
一開始,孩子們一臉懵。但是因為我每次都這么問,久而久之,我發現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也都一直在變化。他們真的會去對經常玩的東西進行思考和復盤,并且會冒出一些新的想法來回答我的問題。
忍住喋喋不休地發問
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你覺得呢”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很有幫助,但是不代表我們需要一直叨叨不休地對孩子發問。
最好的發問時機,是孩子有好奇的事物的時候,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后,是剛剛好。比如看完了一場動畫片之后孩子仍興致勃勃、記憶猶新,比如孩子剛開始提問“為什么”的時候好奇心盛,無論如何都想了解。這些都是好時期。
比如當我家哥哥Joshua問我,“為什么太陽是紅色的呢?”我也會反問他,“你覺得為什么呢?”
當你將這個變成習慣用語的時候,相信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孩子每一次的答案都不一樣,里面有他太多的好奇和探索。
哥哥今天可能說,“我覺得是因為太陽太熱了,就像我一樣滿臉通紅。”這個時候,我會回答,“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解釋。我也發現了,你的臉蛋和書里的圖片還真的有點像呢,你觀察得很仔細。”
明天可能就腦洞大開地想到了一個新主意,“因為太陽是一個大火爐,火的顏色就是紅色里面混著金色的,太陽也是。”那這個時候,我會回答,“你啟發了我,我還真沒想過太陽的顏色里面有那么豐富的混色,你覺得還有哪些顏色呢?”
你的回答當然可以不一樣,但是思路是一樣的,讓孩子去尋找答案。只要孩子有答案,或者有意去尋找答案,這個時候我們都應該積極地認可和鼓勵。
在孩子還興致勃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強化孩子找答案的過程,比如說去重新翻看書本,確認一下太陽的顏色、變化和細節紋路,以及和孩子一起去做類比,了解火爐和太陽的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那不好的時機是什么呢?當你和孩子介紹一個概念,孩子一臉無趣或者迷茫地看著你,那就是他不關心的領域,或者他還沒有掌握的知識,那這個時候,你就要警惕,減少提問為什么。
本文來源于萌芽研究所BUD,育兒有方,成長有伴。這里有走心科普、給力社群和讓你不再焦慮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