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大勇 王純敏
摘要:開展養成教育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成長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校開展的“一三五七”模式的養成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養成教育;“一三五七”
養成教育簡單說來就是養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成長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個人良好習慣的養成,從某種角度來說,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初中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間,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將影響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更關系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那么究竟怎樣對初中生進行有效的養成教育呢?近幾年來,我校對農村初中學生養成教育實踐策略不斷的探索、研究、改進,逐漸形成了“一三五七”教育模式:即“一核心”“三告別”“五帶給”“七無臟”。下面我就結合我校 “一三五七”養成教育實踐探索中的一些工作經驗,發表一點淺見,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一核心”,即以“規范行為、學會負責”為主要核心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有基本行為規范可循。我校以教育部頒發的新《中小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則,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洛磧中學學生管理條例和處罰條例》《洛磧中學養成教育制度》《洛磧中學養成教育方案》,并要求各班級制定了相應的班級管理措施。由德育處牽頭,每學期開學第一周,統一要求,加強學生常規習慣教育與訓練;以后的每星期以班會、周一晨會、國旗下的講話,團支部、學生會督導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常規進行檢查和通報,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開展評比活動,每星期評選“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學習之星”、“文明之星”等進行表彰,同時進行三賽評比,從“清潔、紀律、出勤”等方面進行比賽,評出流動紅旗得主,懸掛流動紅旗,以激勵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不斷的約束和規范下,學生養成了勤勞儉樸、生活有序、自強自立、文明守紀的好習慣,培養了自尊自信、積極進取、健康向上、團結友愛的精神,提高了抵抗挫折、克服困難、勇于自律、獨立學習的能力。比如每天團支部、學生會對學生的出勤、清潔、紀律、學習、兩操以及日常行為的檢查,通過檢查督促學生在任何時候都注意良好行為表現。又比如憑校牌進出校門制度的推行,由保安和值周組長負責檢查,要求學生進出校門時必須出示校牌,經過反復教育,學生都能主動出示校牌。
在規范學生行為的同時,我們還加強了以“負責”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責任心能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就是要學生學會負責,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個人,就應該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我校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從培養學生對自已的作業、言行負責開始,并在長期的反復宣傳、教育、實踐中逐漸了解、熟悉、理解,從而喚醒他們的責任意識,激發他們的責任情感,培養他們履行責任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責任行為。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潛移默化并且心悅誠服地學會負責,從而達到形成健康人格的目的。
二、“三告別”,即向粗魯告別、向陋習告別、向自私告別
現代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孩子視若珍寶,嬌生慣養。特別是農村家庭,好多家長本身就存在一些不良習氣,又缺少正確的教育方法,潛移默化中,很多孩子養成了自私、粗魯等惡習。針對學生的這些不良習慣,我們在全校開展“向粗魯告別、向陋習告別、向自私告別”的“三告別”活動,從每個細小的動作入手,從坐、立、行開始,對學生在交往中的態度、表達、技巧,走路、看書、敬禮的姿勢以及如何給大人遞東西,如何接老師發的本冊,咳嗽時如何用手帕捂嘴等方面都進行明確要求,給學生訂下目標,簽下約定,讓學生在日常行為中遵守自己的承諾,不說粗話、臟話,文明用語、文明行事,并將這種美德變成自己的一種追求與責任,經過我們不斷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三、“五帶給”,即把禮貌帶給師長、把孝敬帶給長輩、把微笑帶給同學、把謙讓帶給他人、把誠信帶給社會
由于退耕還林政治的實施,公路、鐵路、高速路的占地,農村很大一部分人有了錢,搬離了農村,一部分家長忙于打麻將,一部分家長忙于到城里打工,對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監護人都是些年老體衰的老年人,他們只負責孩子的吃穿,對他們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品質的培養缺失,很多孩子相當自私、唯我獨尊,目無他人和長輩,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很少獨立參加社會活動,聽不進教師的教誨,更不愿聽家長的教育。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學生中提倡“五帶給”,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到老師要問好,上課回答問題先舉手,跟老師說話要起立,進辦公室前喊“報告”;尊重長輩,聽父母教導,不頂嘴,講話態度誠懇,外出時向父母道別,說明去向,關心父母等長輩的身體;同學之間要互助,不以強欺弱,不叫同學綽號;有客人來訪,接待熱情、周到,要使用“歡迎光臨”、“再見”、“下次再來”等禮貌用語;通過教育,養成尊敬師長、禮貌待人、遵守公德、誠實守信的優秀品質,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惡、真假的能力,提高主動參與社會交際的能力,拓展自我生存空間。
四、“七消臟”,即校園無紙屑、地面無痰跡、桌凳無刻畫、墻壁無污跡、校園無嘈雜吵鬧、出言無臟話、行為無暴力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必須從小事抓起,“七消臟”就是從環境、文明行為等小處著手的。它要求學生在校園內輕聲慢行,上下樓梯靠右行,積極主動打掃教室、寢室、不帶瓜子、糖果等進入校園,不亂扔拉圾,見到垃圾隨手撿拾,不亂刻亂畫,不隨地吐痰等等,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能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質。
總之,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打好立身做人基礎的決定性因素,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可是開展養成教育活動,面臨的問題又是千差萬別、紛繁復雜。光靠我們一腔熱情是不夠的,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變教育方式,用我們的智慧把養成教育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