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財經 供稿
上海萊士:高成長被證偽 管理層大減持
雪球財經 供稿
當年的“血制品神股”上海萊士(002252),進入2017年之后,終于開始了高臺跳水的環節。曾經,它的股價從1.6元左右起步,3年后攀升至高點26元,漲幅高達16倍,即使牛市崩潰之后依然雄風不改,獨守山崗一年多,市值超過1000億元。如此妖的股價背后,是業績的驚天動地——2013年,萊士的歸屬凈利潤僅為1.44億元,此后3年,該數字分別改寫為:5.11億元、14.40億元、16.10億元。漲幅分別為:255%、182%、11.80%。但是進入2017年后,這個成長數字卻神秘消失了,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都陷入到了負數的泥潭里。
上海萊士所從事的,是血制品行業,這是一個商業邏輯很簡單的行業。因為涉及衛生安全,所以政府只發放有限的牌照,這就形成了全行業的政策門檻,競爭有限,供應滿足不了需求。近兩年,中國血液制品企業的采漿總量只有5000噸左右,而實際需求在1.2萬噸左右。于是血漿價格節節攀升,從業者賺到盤滿缽滿。血制品的技術門檻不高,更類似于采礦業,采血漿站的數量和利用率,決定了它的盈利能力。在這個江湖里,一開始萊士的地位并不高,僅僅是排名第四的二線選手,各方面都比較平庸,改變來自管理層與資本市場的奇妙化學反應。
萊士有兩個大股東:萊士中國和科瑞天誠。萊士中國的實際控制人黃凱,是一個美籍越南人,在血液制品行業浸淫了40多年,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從事這方面的業務了。80年代末,黃凱來到中國,尋找生意機會。他跟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制品輸血器材經營公司合資辦了這個公司,不過此后的十幾年,由于行業的計劃屬性和商業模式限制,一直發展緩慢。改變來自另一個股東的進入??迫鹛煺\的實際控制人鄭躍文,是資本界響當當的大佬級人物,曾經是民生銀行的參與籌建者之一,玩起資本游戲輕車熟路。
鄭躍文決定走中國“3G資本”的道路,即通過對被投企業的長期持有,以行業整合、資源整合等方式,實現被投企業的第二輪價值提升。
2004年,鄭躍文投資上海萊士,決定以此作為實現產業資本運作的平臺。2008年,上海萊士IPO成功,但是此后的4年,由于熊市環境,股價低迷,想靠資本來壯大的心一直被壓抑著。2013年,機會終于來了。這一年,A股成長股的牛市啟動,科瑞天誠開啟了頻繁的資本運作。首先是質押股份,在此后的幾年里,據統計,科瑞天誠累計質押股份一共130次左右。拿到了錢,萊士就開始收購動作了。
2013年5月,上海萊士從中國生物自然人股東陳小玲手中購得9.9%的股權,一舉成為該公司的第三大股東,單方面聲明希望與中國生物展開業務合作,并共享商業資源。但這次收購最終由于中國生物方面的激烈反對而失敗。
同年,上海萊士發起了對河南另一家血制品企業邦和藥業的收購。根據公告,邦和每年的漿站采血量超過120噸,2013年凈利潤接近9000萬元。邦和藥業命不好,本來想著自己IPO的,沒想功虧一簣,于是參與其中的各方資本都想撤,價格合適,順勢就賣給了萊士。收購成功,業績并表,2014年一季度,上海萊士公告利潤預增150%-200%。2014年9月24日,萊士再次增發融資,收購安徽的血制品龍頭同路生物,同年12月1日,該并購獲證監會審核通過。
兩輪收購完成,上海萊士一舉從行業第四,躍居中國最大的血液制品公司。首先是血漿站由12家增加到28家,遠超于第二名的18家漿站。上海萊士的產品類別也從7個一舉擴大到11個,涵蓋血液制品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類別,讓萊士的血漿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規模擴大,血漿利用率提升,自然就是業績的大爆發,當年昂貴的收購價格在市值飆升十幾倍之后,一切都賺回來了。
另一方面,趁著牛市泡沫,萊士也玩起了炒股。2015年1月,上海萊士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購入萬豐奧威1900萬股;6月和9月,分別購入富春環保1000萬股和2000萬股,這三筆交易合計耗資8.74億元。2016年4月11日,上海萊士參與認購的天治星辰5號資產管理計劃,以34.38元的均價買入1500萬股興源環境,交易總金額為5.157億元。這三筆投資,萊士賺了8.75億元,相較于初始成本8.74億元,回報率翻倍。也就是說,靠著炒股,萊士賺的錢就占到了2015年歸母凈利潤的六成。真可謂股神是也。
這么一番分析下來,我們可以發現,萊士的業績神話,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第一,是血漿價格的上漲帶來的;第二,是并購帶來的規模擴張和效率提升;第三,炒股的投資收益。
第一個部分,是坐在風口上,純屬運氣好,但是因為有著產業發展的長期大邏輯在,短期內倒也不用操心。第二和第三部分都依賴于資本加杠桿。只有在牛市的環境下,資本加杠桿才好使,才能借到更多的錢去收購,投資收益也水漲船高,一切心想事成。但是一旦牛市結束,麻煩就來了。首先是投資收益,幾乎無可避免的要縮水,但這還不是致命的,更糟糕的是錢不好借了,資金成本越來越貴,就沒有辦法用高價去收購同行的資產,于是,外延式增長的模式就玩不下去了,高成長的邏輯被打破。投資者出走,股價跳水,戴維斯雙殺,局面變得失控,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血制品行業仍然是一個很好的生意,目前全行業的上市公司只有5家(包含上海萊士、華蘭生物、天壇生物、博雅生物和沃森生物),而全行業有32家持牌廠商。資本整合的空間仍然大有可為。
即使參考國外血制品巨頭,也是通過并購來獲得成長的,因為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決定了,依靠技術創新、精細化運營等內生化手段獲得的成長潛力是有限的,要不靠收購變戲法,要不就慢悠悠的發展。這跟采礦業的邏輯很相似。
但大牛市畢竟已經過去了,萊士的收購大戲不得不落下帷幕。以目前1000億元的市值,業績負增長的預期,這樣的價格任誰也接受不了,即便打個三折仍然嫌貴啊。從今年初開始,萊士的高管層就進行了一輪猛烈的解禁減持動作,筆者查了一下,其解禁市值高達143億元,為A股3000多家公司之首。(作者:君臨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