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前顧問 龍塞維特·加南·阿爾蒙德特
美國《外交學者》12月15日文章,原題:大躍進——中國謀求戰略突破從鄧小平開始,中國開始經濟改革和現代化進程。這種內部變化契合當時的外部因素。近40年后,數以億計的中國人脫貧,中產階層擴大,中國成第二大經濟體。如今我們看到北京逐漸告別鄧時期以來奉行的“韜光養晦”。受全球性金融危機后經濟表現的鼓舞,中國現在或許正進入一個新的大膽階段,這一次是在全球舞臺上。
據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2017年報告稱,中國高層認為本國處于“戰略機遇期”,能在此期間增強國力并取得諸如控制周邊有爭議領土等目標。該報告為美國決策者敲響警鐘,“簡言之,中國對美國不僅是一個不對稱的威脅,甚至是近乎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中國在本地區已成為一個支配性軍事強國。”
除了在有爭議邊界,中國開始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力量。今年8月中國在吉布提開設其首個海外永久軍事基地。5月中國領導人主持“一帶一路”為主題的論壇。中國還大力開展國際機構建設,如擴大上合組織、推動金磚國家機制,繼續談判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
支撐中國新姿態的基礎是該國的軍事現代化。發展先進武器凸顯中國在科技領域,包括私營企業創新大范圍達到先進程度。特別具有影響的是北京強調研發“跨越式”科技,它能提供一種改變亞太和亞太以外地區戰略平衡的“意外突破”。借用“博弈論”學者托馬斯·謝林的理論來說,中國正尋求一種“戰略舉措”——能促使美國在受制于先進武器的削弱性威脅情況下作出決定。
在多方位作戰(陸海空、太空和網絡)的國際環境里,今天競相發展前沿技術可能決定明天的力量均衡。國際安全態勢仍緊繃和不可預期。美中各自都訴諸民族主義,更增加了這種不確定性。中國誓言實現新的“中國夢”,這促使民眾團結在共產黨周圍。
不過,擋在中國復興之路上的是美國權力支撐的安全格局。特朗普憑借他在2016年選舉中掀起的民粹浪潮,呼吁加強美國的主權和愛國主義。他還揚言要在中國家門口朝鮮半島開戰,以及對中國的貿易行為開戰。由于“美國優先”外交的不連貫,白宮至今未能找到美中關系的平衡。事實上,美中具有彼此競爭的國家偉大觀,因此兩國將難以實現平衡。
對中國來說,這可能意味著著力解決未竟的領土主張和繼續打造反映自我形象的地區新秩序。對美國來說,這可能促成支撐美貿易籌碼的調整并鞏固在“印太”的硬實力。這種未決背景下,中國通過軍事現代化和先進技術的大躍進,將造成國際關系中一種新的風險階段。這點無需修昔底德來告訴大家。▲
(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