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極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高雄去世。被稱為“鄉愁詩人”的余光中,因一首小詩《鄉愁》在大陸家喻戶曉。1972年他創作此詩時,兩岸互不往來、臺灣還處于誓言“反攻大陸”的時代。當“鄉愁詩人”安靜走完一生,人們再次吟唱起這首優美的小詩,不禁也在思考:今日的臺灣還有鄉愁嗎?
2017年恰好是兩岸交流30年。30年前,壓抑了近40年的鄉愁,促使一群臺灣老兵走上街頭,用泣血的“想家想媽媽”撼動堅冰,迫使臺灣當局開放赴大陸探親。余光中1992年重回大陸,此后往返大陸60多次。他曾表示,回過故鄉,便再也寫不出那樣的《鄉愁》。坦白說,不光“鄉愁詩人”,兩岸歷經30年的交流交往,直航班機、微信等網絡視訊,早將天涯變咫尺。常常回家的人,那樣的鄉愁已慢慢淡去。
然而,臺灣真的已不再鄉愁嗎?就在10月,民進黨當局舉辦了開放探親30年紀念活動,強調的是自己在推動過程中的角色和貢獻。那段奔涌著鄉愁的記憶,成了政治造勢的配角。想想也不奇怪,民進黨自2016年執政以來,“行政院長”公開表白自己是“主張‘臺獨的政治工作者”,多位黨籍民意代表鼓噪“臺獨修憲”,另外當局還在文化、教育、社會等領域推行“去中國化”,動作頻頻、花樣百出。與《鄉愁》同一年代,歸僑李雙澤曾創作一首歌《少年中國》,歌中唱道:“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國也不要鄉愁,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當今的臺灣,怎么可能沒有鄉愁?
臺灣今日的鄉愁不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而是“去中國化”。因為割裂和否定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文化淵源,正制造著另一種鄉愁——文化的鄉愁。“鄉愁詩人”余光中生前也意識到了吧。從10余年前開始,為了成語會不會讓人思想懶惰的問題,他公開批評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為了阻止臺灣當局調降中學課本中文言文比例,他與一群文化、教育界人士簽名聯署;他也多次投書報章、發表演講,表達古典教育不能缺席,中華民族的學生有權繼承這么悠久豐富的中華文化……雖然現在詩人已去,但鄉愁還在,臺灣學子在這頭,中華文化與歷史聯結在那頭。
臺灣曾被一些大陸民眾視為中華文化的優秀傳承者,本來不需體會這種飄落在外的文化鄉愁。遺憾的是,看起來臺灣當局“去中國化”的動作完全沒有止步的意思,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臺灣年輕一代,現在可能懵懂不知,但將來終有面對真相的一天。已故臺灣“中央研究院”前院長吳大猷曾言,“一個民族,語言文字生活風俗,連媽祖都來自大陸,但因政治而堅持否定其本身的文化淵源,是可悲的事”,可以預言,臺灣年輕一代的文化鄉愁同樣悲情。▲
(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1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