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勤
摘要:學校教育是一種科學的教育制度,但學校教育不能覆蓋所有的教育活動,學校、家庭、社會的合作組成教育的合力,家庭和社會合作共同體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社區教育作為全社會的教育一部分,這是當前時期尤為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開展社區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個抽象的概念,它需要開展具體活動依托于一定的模式,而脫離了社區的實際條件來研究社區教育,則毫無意義。學習型社會建設,是當下社區教育模式建設的首選,該文對學習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唐山市社區教育模式的研究,將注重從當下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設性措施,以期更好促社區教育模式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社區教育;模式;學習型社會社區
一、社區教育模式主要的特征
1.是社區教育模式發展的多樣性。這是由于社區教育有著十分明顯的地域性,每個社區發展目標的多樣化以及社區教育形成、發展環境的多元化,必然使社區教育出現多種多樣的有效的成功模式。
2.是社區教育模式發展的整體性。社區作為社會系統的子系統,社區教育是構成社會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而自身又是外部為社區服務、內部自我循環的子系統。我們知道,沒有結構就沒有功能,社區教育必須建構成能發揮教育功能的整體結構。不論是社區中的各類群體對教育需求的差異,還是社區發展各個階段對教育需求的變化,社區教育與社區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都是整體相關的。
3.是社區教育模式發展的動態性。我們知道,不僅時代的發展具有動態性、創新性,而且每個社區的發展也具有非均衡性,因此,在開展社區教育過程中,社區教育模式其本身也是處于不斷反饋調整、不斷變換之中,它是開放的、發展的和進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和僵化的。
4.是社區教育模式發展的交叉性。由于社區教育是面向社區內每一個人的社會活動,則社區教育發展的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價值取向;由于社會和人的復雜性,決定了社區教育發展的模式也相應地會呈現多重性,由于“單位人”走向“社會人”,使社區內居民異質化越來越明顯,這要求社區教育模式相應“個性化”。由此可見,社區教育模式大多都是非單一的,而是相互交叉、滲透的。
二、基于資源整合的區域社區教育新模式如何構建
“學習社區”(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其意指由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在學習社區中,成員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
首先,社區教育要制定區域內《社區教育教師下企業、機構,赴外地學習培訓的管理辦法》。規定社區教育教師每年到企業、機構單位,赴外地參加學習培訓的比例達到30%以上,每三年到企業、機構單位、外地輪訓一次,時間為20天以上。同時,鼓勵社區教育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也可以帶課題下企業、機構,與企業、機構開展橫向課題的研究。
其次,建立社區教育教師下企業、機構,赴外地學習培訓的激勵機制。對社區教育教師研究的項目或課題有突出貢獻的給予獎。補充社區教育基地第四級網絡。為營造便捷、立體、多元的學習環境,在社區群眾自發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選擇公益性的家庭學習單位,通過自身各類學習活動,引導群眾參與,使之成為寓教于樂的活動場所。
三、建立成人社區咨詢團隊
開展社區教育,必須要有相當數量和素質高的社區教育輔導員。按照這一原則,招聘一批師德好、業務精,有一定的號召力,有能力組織和協調社區教育的輔導員,還要聘請更多德高望重的校外輔導員,他們中間包括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的科技人員、文藝工作者、工人、醫務人員、退休老干部、學校附近的居民等。這些校內外的輔導員在溝通了學校、社會、家庭三間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反映了學校、社會、家庭三方的要求,表達三方的意愿,做到有機配合,力爭使三種教育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在要求上取得一致,德育目標同向,德育措施同步,初步形成一個立體的、多方共管的教育網絡。
四、社區教育要有創新之處
1.視角創新。既關注互聯網思維的培養,關注學科主題社區的構建,又關注時政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和機制的研究都力求收到雙重效果;研究立足思想政治(品德)學科教學的實際,針對學生的需求、認知能力和特點,從互聯網、時政資源、主題社區合力的角度提升研究實效。
2.成果創新。注重研究成果的應用和轉化,關注開發與應用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品德)教學,在撰寫學術論文的同時,形成時政教育資源主題社區參加“三優聯評”活動。
3.方法創新。借助互聯網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時政教育由“單一呆板”向“靈活多樣”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師生互動,雙向交流,多給學生一些思維空間,實現由“刻板性”向“策略性”改變;運用個案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驗證學科主題社區對學生的影響;對時政教育成果和思想政治(品德)教學成果進行調研,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等。在中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一個無意識的虛無,而是通過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制度、發展規劃和不斷更新的文件來體現。作為社區教育,只需要把握大的原則不變,去歸納總結經驗教訓、提升自己的育人手段即可。
社區教育模式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我們應該注意這種教育模式的發展和實際應用,有效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不能沒有社區教育,在各種教學資源面前,社區教育工作者分配方式應制定合理的社區教育資源,采取積極有效的資源整合,提高社區教育的效果,滿足社區居民接受教育的需要,促進社區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忠海.社區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宋亦芳.社區數字化學習環境建設的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12(8):92-94.
[3] 張燕農,張琪,李娟.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研究[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16-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