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娜
摘要:語言是傳遞信息、表情達意的工具,也是課堂上師生雙邊交流和溝通的橋梁。一節教學環節條理緊湊、引人入勝的好課,教師富于啟發引導性的語言是關鍵。所以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同時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教學中語言的運用,課堂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關鍵詞:小學數學;語言藝術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作為課堂教學,主要是運用語言的形式向學生傳道、就業、解惑。因此,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研究教學語言的藝術性。下面就數學教學語言藝術問題談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
一、語言親切,富有情感
教學語言是師生雙方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載體,親切、感人的教學語言最能使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最能喚起學生的熱情,從而產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講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對待學生,語言都應親切,富有情感。特別是對待差生,更應做到這一點,以此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激勵他們的上進心,應細心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從而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感到自己的進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即使錯了,也用委婉的話語指出其不足。當然,表揚、激勵、鼓舞都必須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師如果對學生的錯誤過多地批評、指責、甚至諷刺、挖苦,那就會使學生失掉學習數學的信心,由厭惡數學老師到厭惡數學學科,這不能不說是教學的失敗。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非常注意這一點,有時他一眼就看出學生的計算是錯誤的,但卻還是喜歡以溫和的態度、親切的語調、慈樣的目光和學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學生回答問題時,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別人差”、“你也許課前忘了復習,若課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夠回答的”等,這樣做到了多鼓勵,少指責;多進行正面指導,少板起面孔訓人,讓學生在學習上有信心、,有奔頭,有積極性,使他們能“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語言精練,提高效率
所謂語言精煉,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少說廢話”,用最少的語句表達更豐富的內客。
有的教師唯恐學生“消化不良”,講課語言繁瑣羅嗦,面面俱到,其實這種做法法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點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系,更不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須知,語言精練并不是單純地削減語言的數量,而是要提高語言的質量,這就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分化難點。如在講解垂徑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時,教師只需講清扇形與等腰三角形之間的聯系,任何一個扇形都對應著一個等腰三角形,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頂點是圓心,頂角是扇形的圓心角,底邊是扇形的圓心角所對的弦,兩腰是扇形的半徑,至于垂徑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自己去導出。
語言精練必須服從于教學規律,采用最優教學方法,放心大膽地讓學生思考、討論、猜想、總結,教師的語言只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三、優化語言,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
教師要用具有引導性、開放性的有結構的教學語言從不同側面給予學生質疑的方向,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激勵學生一起參與、共同研究、去讀書、去思考、去感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例如對于教學梯形的認識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折折、剪剪、拼拼,并問學生還能發現什么?然后引導學生自由操作,讓學生在較輕松的狀態下激活原有的相關數學活動經驗。“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么有關?”“如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談談你的初步設想。”引導學生充分假設、大膽猜想,體驗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再者,也可用商討的教學語言來引導學生思維 ,如“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11-9得多少?有困難的同學可以擺小棒看一看。”“如果......怎樣?出現什么錯誤了?你認為哪個辦法更好?”“用什么辦法來驗證”、“用自己喜歡的”,“你認為”......這些具有開放性,更體現自主性的教學語言,從學生在經驗、認知背景、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客觀差異出發,因材施教,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寬松、開放的空間,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新理念,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四、語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睿智,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有助于學生去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如講有理數的運算,學生往往不注意先確定符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幽默他說:“有理數的運算,先問一問你的得數,有沒有姓?若有,它是姓‘正,還是姓‘負?”
比如,教學“長度單位的進率”時,我利用祖父、父親、兒子、孫子四代同堂來比喻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關系。同時特別指出米和厘米是隔一代的“祖孫關系”,所以1米=100厘米,這樣學生在歡笑中掌握了長度單位的進率規律。
再比如,在學習“小數乘法”時,有一位同學在做19.99×4一題時,用巧妙的方法算出了結果。教師發現后就把這種算法寫到黑板上:19.99×4=20×4-0.04=79.96后,讓學生說一說他的思考過程,再請大家評一評,這種算法好不好?為什么?同學們紛紛發表意見,認為這種算法既簡便,又有創造性。教師適時地鼓勵:“我同意大家的意見,某某同學很會動腦筋,很有創見性”。聽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該同學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從內心里感到高興和得意。
總而言之,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多種多樣,好的教學語言是一種創造性的運用藝術,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說過:“教師不是傳話筒,把書本的東西傳達出來;也不是照相機,把現實復寫下來,而是藝術家和創造者。”是呀!作為一名教師,要善于科學、藝術地駕馭整個課堂,在實際的教學中努力使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成為開啟學生思維之門、打開學生知識之窗的鑰匙,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汝卓婷.小學數學中的幾個“為什么”[J];考試周刊;2015年56期
[2] 杜昕靜.淺談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