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風
摘要: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主要是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單純的講解式教學,引導學生應用合理的、科學的、研究型的方式開展學習。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為透徹,掌握得更為靈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
教育學家杜威首次提出了在學校教育中采用探究方法.經過一個世紀的實踐,探究式學習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焦點,成為各國培養人才、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新時期,我國對基礎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在基礎教學中采用探究式學習,在義務教育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小學數學作為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將探究式學習引入小學數學教學,對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以及學生知識技能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于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因而探究式學習已成為當前小學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盡管隨著小學新課改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反思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倡導各種形式的探究式學習,可是從目前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現狀來看仍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原因在哪里?我們認為是只注重了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視教學模式的改革。誠然,已有的教學內容、手段、方法的改革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推動整個教育教學改革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這類改革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一個更為根本性的改革,即教學模式的改革。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仍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其基本程序是“復習———導入———新授———練習———作業”,這種教學模式單一、固定、模式化。學生在課堂上基本上只聽老師講解,同時通過一些練習模仿鞏固,這種教學方式極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原本活躍充滿生機的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比較沉悶,久而久之,學生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因而尋找一種適合于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已是一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二、高探究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未知事物的渴求是人類的一般心理特征,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首先就要利用這一心理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組織語言,將學習內容轉化為一個問題,之后再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在接到一個待解決的問題之后,將產生濃厚的探究欲,希望動手解決,而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以教授九九乘法表為例,在介紹九九乘法表之前,先讓學生說出任意一個數字,而教師很快說出此數字的累加結果,比如4個5相加等于20,6個5相加等于30。學生將對此而感到好奇,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而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開始講解九九乘法表的相關知識。
(二)倡導學生自主探尋知識。在舊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的時間基本上都被教師占用,而學生幾乎沒有獨立思考與探究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培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而實施探究式學習教學法之后,教師應當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時間,要給學生留下一段充裕的時間以供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加以探究、發現,同時,還要給學生留下交換意見、相互討論、歸納總結的時間。通過這種比較靈活的課堂時間安排方式,使學生熟悉探究活動的整個流程,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起學習能力。
(三)組建探究學習小組。探究學習小組是實現探究式學習的一種途徑,作為一種集體研究方式,它展現出了諸多的優點,比如能夠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在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教學中,探究學習小組的建立能夠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組建探究學習小組,并以提問的方式給每個學習小組下發學習任務,學生接到學習任務之后各自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再將各個方案集中起來,共同討論,選出其中最好的解決方案;之后,再共同對這個解決方案提出修改意見,討論完善解決方案的方法。在意見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指導意見。以圓柱面積的計算方法為例,因為測量生活當中的圓柱體不現實,操作性不強,所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圓柱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紙圓柱模型,提示學生將圓柱的面積轉換為長方形和圓形的面積,再做計算。
(四)鼓勵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
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教學中的“自己發現”,即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又如在講授“認識時、分、秒”一節時,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大掛鐘,請學生觀察時鐘有幾根指針,分別解釋走最慢的是時針、最快的是秒針,讓學生細致觀察當挪動秒針一圈,時針和分針各自轉動情況。通過切身體會,同學們大致了解了分秒的關系,由于時分關系不好觀察,為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可提出“你幾點起床?”“幾點來學校?”“吃早餐花了幾分鐘?”“課后活動時間有多久?”等大家感興趣的話題。通過眨眼、拍手、跺腳等有節奏的行為,讓學生對“秒”有基本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時間的理解。
(五)建立正確、合理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學生發展情況的一種衡量,一種價值判斷。探究式學習的評價旨在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探究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結論或結論是否正確作為唯一或最主要的評價指標。因此,不能用考試來評價探究的結果,而應該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采用多樣性、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珍視探究中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既關注小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探究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對探究本質的把握,又要關注小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1]林文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探究性學習方式研究[J].小學教學:教師版,2012(12)
[2]張先華.淺談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J].學周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