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倍鑫 翟亞菲 郭媛丹
《環球時報》2018年年會第四個議題《“龍象之爭”,從概念走向現實?》邀請了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共8位嘉賓就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暢所欲言。在與會印度學者看來,“‘龍象之爭是西方國家提的,不是我們要走的路”“中國‘小看印度,而印度沒有‘大看中國,這是問題的根源”,而在中國學者看來,今年的洞朗事件讓中國進一步完善西部戰略布局,印度沒有必要“傾向性地認為挑戰中國、遏制中國在亞洲成為戰略必要”。巴基斯坦學者則認為,巴、印、中三個人口大國完全有實力共同發展。下為部分發言摘錄。
印度工商會聯合會執行董事阿都爾:中印是世界上兩個非常重要的國家,兩國都有13億人口,合起來占世界的40%,中印兩國交往的歷史情誼非常好,而現在的“龍象之爭”既是概念也是現實。但“龍象之爭”的概念是西方國家提出的,不是印度和中國要走的路。我希望中印關系深化。改革開放讓中國的經濟步伐走在印度前面,但印度的發展空間也很大。印度將來20年的經濟發展會很快,對中國來說也是機會。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中印之爭已是一個現實。印方傾向性地認為挑戰中國、遏制中國在亞洲成為戰略必要,因此近年來印度外交基本圍繞這一邏輯展開。龍象之爭本來是好事,真正的龍象之爭意味著中國和印度都走入世界政治中心,都站到中央舞臺。但現在印方開始向中方發出挑戰,配合某些國家對中國進行遏制,這對中國和印度都不利。
另外,印度的心態值得關注。我曾與一個在印度工作過的美國學者交流,他說美國人最大的困惑是印度永遠要求以一個平等的世界大國地位與美國相處,這種心態不是基于實力,而是基于自認為已具有某種地位和實力,這是很困難的事情。
華語智庫理事長、軍事戰略問題專家、少將彭光謙:印度與中國之間沒有什么好爭的,各人把自己家里事辦好就行,之所以最后爭起來,原因不在中國。中國沒有考慮把印度作為競爭對手,我們要做的事太多了,是他們有點自作多情。洞朗事件對中國最大的促進是進一步完善了西部的戰略布局。本來我們有點“小缺口”,印度這樣一搞讓我們還得做點準備,因此要“感謝”
印度。我認同印方專家的一些觀點,如中印在歷史上有傳統友誼,正因如此更要特別珍惜中印友好關系,不希望看到中印兩家鷸蚌相爭,結果讓漁翁得利。現在最重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追究誰,重要的是兩家聯合共建、共存、共謀發展。
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研究員趙小卓:看怎么定義“龍象之爭”,如果是“發展競爭、和平競爭、經濟競爭、戰略競爭”,我認為早已是事實。但如果定義“爭”是對抗、沖突、戰爭,讓概念走向現實,那么,洞朗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印邊界管控是比較好的,但洞朗事件破壞了過去20多年的良好勢頭。印度如果不吸取洞朗事件教訓,下次再干一次,就會破壞中印友誼。印度不懂互聯互通,心目中把西藏當成中印兩個大國之間的緩沖區,對中印邊境地區的任何開發都相當敏感,高度抵觸,采取極端措施,這是問題的根源。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所所長胡仕勝:洞朗事件發生在兩國崛起的過程中,對中印未來地緣互動關系可能產生嚴重沖擊。過去中印聯手推動世界多極化,隨著印度與中國分歧增加,印度更強調推動亞洲多極化,防止中國在亞洲“稱霸”。“一帶一路”是合作共贏的發展倡議,但印度卻視其為中國地緣政治擴張的倡議,是對印度地緣空間的嚴重擠壓。這使得印度在安全上對華防范的需求超過了同中國合作謀發展的需求。印度沒有能力獨自抗衡,只有去拉美國和日本、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其他國家。因此,總體看中印可能不會必然走向沖突,但這種態勢以及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這種認識落差令人擔憂。
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我認為印度和中國之間沒有純粹的競爭,而是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為什么不能是龍象共舞?我認為印度和中國有共舞的機會。從宏觀角度看,中國“小看”印度,而印度沒有“大看”中國,這是問題的根源。改變觀念很重要。隨著中國崛起,它與南亞、東南亞、非洲、東亞經貿關系密切,印度在本地區的戰略空間肯定會縮小。印度為什么走近美國或其他國家,這是出于安全的考慮。中國需要與印度攜手,但現在還不夠,仍缺少對話機制。▲
環球時報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