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摘要]經濟新常態下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必須把農業經濟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因地制宜,綜合發展,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市場化組織程度,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發展;農業經濟
1經濟新常態的概述
1.1經濟新常態的概念
相關資料表明,“經濟新常態”指的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增長的經濟;它是著眼于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簡單來說,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1.2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①速度的變化: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研究表明,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的速度有所減緩,但仍保持在中高速的7%-8%這一發展速度。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年均增長9.9%,相比于這一高速增長階段,我國現在的年均增長速度大概回落2-3個百分點。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速度仍處于領跑狀態。②結構的變化: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2016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為384221億元,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已上升為51.6%。我國生產結構中的農業、制造業在經濟中占有的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明顯提升,新時代條件下,服務業已逐漸取代工業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③動力的變化:從依靠資源和勞動力要素轉向創新驅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將發展的重點放在了經濟的改革之上,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則有所忽視,導致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頻發,主要可以包括五個方面:一是資源消耗量大,資源約束較緊;二是環境污染嚴重;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四是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增多:五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較為滯后。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被迫展開,告別不顧資源短缺、竭澤而漁、破壞性開采的粗放型發展,逐步轉入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2經濟新常態下發展農業經濟策略
2.1增強糧食生產能力
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廣綠色增產模式,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一批優質高效的糧食生產基地。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開展農田整治,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廣土壤有機質提升、秸稈還田、綠肥種植、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術,改善土壤條件。
2.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有效應對旱澇交替的嚴峻氣候形勢,提升農業保障能力。加強水利建設,構建水資源優化配置網、水環境綜合治理帶,建設全國節水示范區。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大灌區節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末級渠系治理、塘堰擋壩擴挖改造力度,不斷完善農村灌排工程體系。不斷完善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以水、路、電、氣、房、信息等“六網”為重點,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實現“村村通”。深入開展國土整治和土地平整,推進土地按戶連片耕種。
2.3加快發展現代林業
加強濕地保護,適度開展濕地生態旅游,重點實施國家濕地公園和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啟動省級濕地公園建設,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快速生豐產林、林木種苗和花卉、特色經濟林等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林下種養經濟,不斷提高林地綜合經營效益。
2.4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
加速實施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創建活動,全面提升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著力打造畜禽產品優質充足供給,動物衛生安全有效監管,動物疫病高效有序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畜牧產業。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實施草地建設項目,鼓勵農戶利用荒坡地和冬閑田種植牧草、油菜、玉米青貯養畜,推進牛羊肉生產。
2.5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大力延伸農業鏈條,走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發展之路,打造“第六產業”。促進文化、旅游等元素與農業種植、農業加工、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建設農耕文化旅游區。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引導發展傳承農耕文化、科學普及體驗的觀光農業: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強化農業產品、農事景觀、鄉土文化的創意設計,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耕文化體驗和民俗居家旅游等特色鄉村旅游,把農房變客房、農區變景區、田園變游園。我國經濟學家劉勁哲把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農業理論與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遵循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的理念,培育一批新型農村綜合體。加快發展“互聯網+農業”,實施“互聯網+智慧農谷”行動計劃。支持農業產業園建設涉農大數據中心、農產品電商產業園、現代農業技術研發中心。
2.6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實施“智慧新農村”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打造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區。支持物流企業以及供銷社在農村建立電子商務網點,拓展農村電子商務配送及綜合服務功能,實現農村電商全覆蓋。完善農村網絡化綜合信息平臺,建成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支持涉農企業與淘寶網等電商企業對接,發展B2B、B2C、020等為核心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建立電子商務產業園,重點引進電子商務、信息軟件、設計研發等新興產業企業。
2.7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深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改革,解決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綜合服務,通過網絡平臺與所在區域農戶實現互聯互通,開展各類技術服務。支持發展農業專業化服務公司,向市、縣、鎮延伸布局農業專業化服務中心,開展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服務。完善“以錢養事”機制,整合鄉鎮農業服務資源,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農業綜合服務超市,提供“一站式”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鼓勵向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易監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務。
3結束語
新常態下,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確保經濟的快速增長,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眾多的機遇與挑戰。因而,我國必須針對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實現我國商業經濟發展意識、模式、業態等的創新,以推動我國整體經濟水平以及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盡快適應當前新常態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