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欣蓮
[摘要]本文從英漢思維差異一悟性與理性入手,旁征博引,探討了英漢思維模式差異對英漢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其主要差異的探究對英漢語言的有效學習與轉換提供了最根本的支撐。
[關鍵詞]思維;悟性;理性
一、英漢思維差異一悟性與理性
英漢思維差異從哲學角度來概括可視為理性(reason)與悟性(perception)差異:
漢語深受儒、道、佛三種哲學的影響,重視悟性闡發,不喜一覽無余。這在文學、書畫、園林設計、文字上都可見一斑。因而,漢語語言具有直覺性、形象性特點,表達形象、意象、象征、聯想、想象的詞語(如比喻、成語、諺語)相當豐富,用詞形象具體,常以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
英語思維深受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的影響,即16-18世紀歐洲風行的理性主義。強調科學的實驗,注重形式論證。表現在語言上即強調形態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在把漢語一些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譯成英語時總讓人非常狼狽,因為不得不把原來含蓄深藏的東西明白無余地說出來。
悟性與理性的思維差異體現在語言上有以下幾點:漢語重意合(parataxis),英語重形合(hypotaxis);漢語重語言排列的整體性(synthetic),英語重分析性(analytic);漢語重語言的具像性(concrete),英語重抽象性(abslract);英語句式繁復(complex),漢語句子簡短(simplex);漢語傾向人稱表達(personal),英語傾向非人稱表達(impersonal):漢語語篇的敘述方式是先描寫后總結(specific-to-general);英語語篇則是先總結后描述(general-to-specific);漢語語義模糊性(ambiguity)較大,歧義現象較多;英語語言邏輯性較強,語義較嚴密。
二、整體思維vs個體思維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思維上的整體觀,認為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存在于一體之中。《道德經》中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故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易經》中也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而復始,生生不息,體現出漢語思維的辯證性與統一性。因而漢語文化中主張“個人服從集體”。
西方哲學則崇尚個體思維,這主要受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與分析思維的影響,主張事物的本質存在于一般個體中。其思維方式有很強的邏輯性與分析性。整體思維與個體思維對英漢語言表達的影響就是:英句式的一大特點是從屬結構(subordination)多,句子內部層次感強,句子間多以從屬連詞(subordinate connectives)連接。句子相對漢語句子更長。漢語句子多并列結構(coordinafion),句子多松散句(loose sentences,流水句(run-on sentence)。如: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門口放著一堆傘,少說也有十二把,五顏六色,大小不一。
三、具體vs抽象
中國傳統哲學倡導具體、重物象的思維風格,傳統思維模式極其重視以物象來體現或比喻抽象的事物。漢語中充斥著許多以具體形象的事物比喻說明抽象事物的句子,如“探索的道路凹凸不平”、“變化天翻地覆”等等。
英語重抽象,重分析,重邏輯。所以英語是分析型語言。語言邏輯嚴密,語言簡煉。英漢具體與抽象的思維差異體現在語言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英語是靜態語言(static),漢語是動態語言(dynamic),體現在用詞上表現為英語喜用介詞,抽象名詞表示動作意義;相較而言,漢語喜用動詞,形容詞,副詞。2.漢語喜用鋪陳排比,語言多使用四字成語,突出文采,語言詞藻堆砌,形式大于內容;英語語言簡練,與漢語相比,言簡意賅。如:He is a good eater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四、順序vs逆序
在中國哲學思想中,“言有序”很重要,中國哲學說到對立統一觀總是將“順”與“逆”、“正”與“反”一視同仁,排在前面的總是“順”,是“正”。體現在詞匯上,如按時間順序劃分“春夏秋冬”;距離上如:“遠近聞名”:體現因果順序:“水漲船高”等。體現在語篇上,漢語語篇常以歸納型為主(because-therefore structure),喜歡擺事實,講道理,信息安排常按照自然與徐:由遠及近,層層剝筍,逐層深入,頭長尾短,先敘述背景、條件、環境、事實、理由、原因等,再點出結論、觀點、結果、態度。中國語言是人治的,受人的悟性與表達需要的管制。
英語詞匯排列不似漢語的固定,英語有大量邏輯連接詞,能維系顛三倒四的“序”而“不亂方寸”,這也是英語嚴謹的地方。英語語篇受亞里士多德的演繹法(deduction)的影響。突出主語和主題句,由近及遠,開門見山,一語破的,頭短尾長。西洋語言是法治的,受人的理性、語法和邏輯的管制。
五、主體意識與非人稱主語
主體意識:即人在思維過程中的主體觀,主體意識思維往往從自我出發來理解、演繹、描寫客觀環境這個外在世界的事物,因而使語言表述帶有各種“主體性”。漢語思維重主體意識,往往從自我出發敘述客觀事物,常用主動式和人稱主語(personal)表達法;當人稱不言而喻時,常隱含人稱或省略人稱:
非人稱主語:即在理解描述事物時,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不帶個人色彩。相對而言,英語強調非人稱主語,往往以冷靜、客觀的表達方式敘述客觀事物,句式常用被動式和非人稱表達(impersonal)(it做形式主語),注重運用事實例證、調查案例、統計數據讓事實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