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哲
[摘要]馬舍雷師從阿爾都塞,繼承并且發展了阿爾都塞的理論,開創了獨具一格的文學生產理論,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馬舍雷首次將意識形態引入文學理論生產,本文以馬舍雷的文學生產理論作為研究對象,對馬舍雷文學生產理論產生的基礎進行了探討,對其理論的內容進行了研究,如馬舍雷理論中的沉默、離心等。文章最后探討了馬舍雷文學生產理論產生的影響,如對作家創作的影響、對批評理論的影響和對文學理論的影響等。不足之處,敬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關鍵詞]文學生產;意識形態;沉默;離心
一、馬舍雷文學生產理論產生的基礎
馬舍雷文學生產理論的產生一方面繼承了前輩文學理論家的優秀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緊密相關,尤其是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法國的反人道主義思潮對馬舍雷文學生產理論的影響甚巨。
(一)社會背景
“反人道主義”(Anti-Humanism)思潮在20世紀50年代成為西方學術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其中海德格爾是反人道主義者當中的代表人物,在海氏的影響之下,阿爾都塞舉起了“理論反人道主義”旗號,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學轉折”,用語言學領域內的方法論來補充馬克思主義,以法國的巴爾特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者在20世紀70年代掀起了改造結構主義的思潮,被稱為“后結構主義”。不同的學派從各自的理論立場出發,對人道主義思想進行批判和反思,對馬舍雷的理論建構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阿爾都塞的“理論反人道主義”,馬舍雷師從阿爾都塞。阿爾都塞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進而批判了當時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論調。馬舍雷受到阿爾都塞“反人道主義”的影響,加入到批判人道主義的陣營當中。
(二)理論源泉
在馬克思看來文學是一種藝術,藝術是一種生產,只要是生產就要受到生產普遍規律的制約。而在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藝術的生產”進行了闡釋。馬舍雷的文學生產理論重點論述了文學生產的流變過程,探討生產在三個不同的階段(作家對意識形態的生產、文本意識形態的內在生產以及批評家對意識形態的生產)的生產方式和表現的形態,顯然受到了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影響。馬舍雷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文學生產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補充了馬克思運用政治經濟學原理解釋藝術生產現象的不足。在布萊希特看來,文學是對社會的主動建構,是為大眾服務的,該論點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生產理論的基調,馬舍雷的文學生產理論繼承了布萊希特的思想,注重科學的批評所提供的認知的作用,文學對現實意識形態的生產能夠發掘文本當中的“沉默”。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當中的“間離化”對馬舍雷的“離心論”產生了重大影響,馬舍雷不但深化了其認識,對闡釋文本的結構提供了更好的依據,同時為讀者閱讀作品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對作品的“中心結構”提出了異議。
二、文學生產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文學沉默觀
1.沉默——文本內部的矛盾和沖突
馬舍雷的“文學的沉默觀”針對的是文本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批評家對文本沉默的閱讀主要依靠想象與分析,作品中沒有說出來的內容,既可以是作者有意為之,也可能是作者潛意識形態的反映,作家在受到意識形態制約的情況下,使得作品產生一定的空白,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沉默。馬舍雷的沉默觀展示了文本內部的矛盾和沖突,文本當中存在的紊亂和斷裂等現象正是自然和歷史的本性使然。用這樣的觀點來思考文本,文本就不再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穩定的體系。文本是真實的,它本身并沒有脫離歷史和現實,也不僅是外在于它的東西的反映,作品的紊亂和缺失正是因為其置身于其中的社會本身是矛盾和沖突的。
2.對“文本”中沉默的挖掘
文本是反映歷史真實的鏡子,同時歷史不是固定不變的事物,而是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流動的發展過程。而這些歷史的真實往往隱藏在作家的意識形態背后,是一種沉默和不在場。意識形態作為文本創作的原料,本身是一種意識的生成物,受當時文化、政治、教育等的影響,它認為自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整體,可以進行概括和抽象。實際上意識形態的這種整體性是以犧牲或者說忽略矛盾為代價,它無法解決現實的復雜多變同時又充滿矛盾的問題,不具備現實性。因此意識形態對于歷史現實來說,其實是一種虛假的幻覺。身處在這種意識形態的作家,也避免不了受到這種虛假意識形態的限制,作家所創作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來說是缺乏依據的,能夠在作品當中挖掘出這種意識形態的破綻。作家的“沉默之處”摒棄了虛假意識形態的影響,只有這樣,作品當中的斷裂和空白之處才能夠反映一定的歷史真實,批評家也正是挖掘這些空白,才能真正的解讀文本當中的矛盾和沖突。
(二)文學的優劣論和閱讀理論
1.優劣論
基于這樣的認識,馬舍雷認為,真正優秀的作品是離心式的作品。這樣的作品不僅反映了社會現實,而且反映了作家自身的偏見,記述了不完全的真實,通過作品當中的殘缺與破碎,才能真正對現實社會有所觸動。離心式結構的作品在偏離了作者所設定的中心結構之后,所產生的的分裂和矛盾可以引起人們對現實意識形態的思考,而文本正是利用文本意識形態向現實發出反抗。如統治階級為了壓制人民的反抗意識,壓制作家對現實意識形態的真實表達,作家為了自身的安全和文本的出版,往往采用隱晦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作品也會因此出現前后矛盾,這些矛盾的捕捉正是文學的優秀之處。
2.閱讀理論——癥候閱讀法
癥候閱讀法是馬舍雷的老師阿爾都塞在解讀馬克思的著作時提出的具有批判性的閱讀理論。阿爾都塞認為閱讀文本要依據文本所表現出來的“癥候”,類似于生病時所表現出來的癥狀,癥候閱讀的不僅是文本的表面的內容,還要閱讀文本當中沒有說出,但是卻隱藏在其中深層次的內容。馬舍雷繼承了阿爾都塞的癥候閱讀法,并且有所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文學閱讀理論。endprint
(三)文學生產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存在于一定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特別是其中的主流的意識形態決定了文學的發展方向,文學生產的不同是由各個時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各不相同造成的。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是文學生產理論關注的重要內容,文學反映了意識形態,是意識形態通過話語表現出來的。在馬克思看來文學是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文學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
1.作家對意識形態材料的生產
馬舍雷將意識形態進行區分,將其分為現實意識形態與文本意識形態。現實意識形態指的是作為原材料的意識形態,指的是人們的“集體無意識”,而這種集體無意識是有文化、道德、歷史、藝術等共同構成的一種意識形態。文本意識形態值得是作家一旦開始進行文學生產之后,作為原材料的現實意識形態就會發生變化,它服從于文學自身的創作規律,受到文學創作自身邏輯的限制與束縛,被改造成為“文本意識形態”。現實意識形態與文本意識形態存在著矛盾和沖突,也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現實意識形態如果想要轉化成為文本意識形態,必須通過作家的虛構,虛構是溝通現實意識形態與文本意識形態之間的橋梁,兩者在作品當中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2.文本意識形態的內在生產
馬舍雷把“離心”看作詩文本意識形態內在的生產方式,用“破碎的鏡子”闡釋現實意識形態與文本意識形態既存在著統一性同時又有一定的產差異性。在馬舍雷看來,托爾斯泰的作品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又不是一面鏡子。對俄國當時的社會歷史矛盾來說,托爾斯泰的作品既是一種反映,又不是一種反映。作品本身存在著矛盾,這種矛盾的產生源于托爾斯泰的認識的局限和當時社會革命的現實。托爾斯泰不是無產階級,受到他的階級思想的認識,他的作品并不能完整的反映那個特定時代的歷史畫面。
(四)后結構主義思想
1.“作家之死”的先聲
“作者之死”是羅蘭·巴特的名言,在羅蘭·巴特看來作者一旦開始寫作之后,作者便會“死亡”,讀者的誕生要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馬舍雷在閱讀凡爾納的《神秘島》時認為尼姆船長的存在與作品的主旨產生了背離,在文本的敘述過程中產生了“斷裂”,作者所宣揚的運用科學和技術就能夠生存的主旨被消解,文本的意義已經逃離了作家原有的本意,作者在寫作文本的過程中受到文本的制約,無法駕馭文本。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作者已經不存在,作家生產文本的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已經收到了挑戰。馬舍雷對《神秘島》的解讀已經提出了作者之死,是羅蘭·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的先聲。
2.“離心”與“中心”的結構
在結構主義者看來,每一個作品的結構都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之中,都會存在一個“中心”,而這個“中心”是構成和調節結構的作為重要的因素。結構主義者將作品看作一個相對穩定、封閉的整體結構,文本存在一個中心結構。中心結構的理念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柏拉圖說:“每篇文章的結構應該像一個有生命的整體,有它特有的那種身體,有頭尾、有中段、有四肢,部分與部分,要各得其所。”法國文學社會學理論家呂西安·戈德曼提出了“發生學結構主義”,戈德曼認為,作品是一個有意義的結構,作品是作家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出一個有意義的連續結構,這個整體的結構一方面是作品的各部分的要素之間的整體關系,一方面也與社會有著內在的聯系。馬舍雷正是在對中心結構的批判的基礎上建立了“離心”的結構理論。
三、馬舍雷文學生產理論的影響
(一)對伊格爾頓文學生產理論的影響
馬舍雷以意識形態為中心的文學生產理論,啟發了伊格爾頓的文學生產理論,伊格爾頓在馬舍雷文學意識形態理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學意識形態論,與馬舍雷的文學生產理論相同,他的文學生產理論也是緊緊圍繞著意識形態展開。在伊格爾頓看來文學同其他藝術生產一樣是一種生產,同時文學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受馬舍雷對現實意識形態復雜性的論述,伊格爾頓認為文學文本在生產過程中包含著復雜的意識形態,文本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性,文本也能夠反映復雜的意識形態關系,因此具有批判意識形態的價值。
(二)對文學批評理論的影響
馬舍雷認為批評家對文本意識形態的批評是一種生產,通過癥候閱讀的方法來發掘文本當中意味深長的沉默和空白,探討文本內部的矛盾和沖突,找出文本內部的裂縫。馬舍雷的文學批評理論重在揭示文學意識形態的運作規律,影響了文學批評理論。如對中國傳統的古典名著即可采用馬舍雷癥候閱讀的批評方法,如《水滸傳》。《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是寫108將被逼上梁山造反的故事,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既可以讀出北宋政府的腐敗,官吏貪墨,民不聊生等等。同時作者也寫出了梁山好漢最終接受朝廷的招安,甚至作為朝廷的鷹犬去攻打方臘的農民起義軍仍然難逃被朝廷迫害致死的命運。農民起義何去何從,基于作家思想認識的局限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清朝的文學批評家甚至將《水滸傳》腰斬,認為前八十回與后文的內容出現了裂縫,是不統一的。
四、結語
作為阿爾都塞的學生,馬舍雷的文學生產理論受到了其很大的影響。比如馬舍雷的反人道主義理論、文學的沉默觀等等,馬舍雷繼承了阿爾都塞的思想。但是同時馬舍雷又開創性的建立了獨具一格的文學生產理論,與阿爾都塞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如馬舍雷的沉默觀和關于文學意識形態的論述。作為一名學生,馬舍雷并沒有因循阿爾都塞的觀點,而是通過繼承前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的優秀成果,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馬舍雷的文學生產理論還影響了伊格爾頓的思想,啟發了伊格爾頓建立了更為完善的文學生產理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