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歡
6月29日—30日,2017中國檢驗檢測產業高峰論壇,在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召開。本屆論壇重點聚焦第三方檢測產業發展趨勢,并圍繞當下檢驗檢測行業所面臨的一些關鍵問題,展開了討論。本屆論壇,到底有哪些行業問題值得關注?
檢驗檢測產業的未來,如何變化?
本屆論壇,對于國內一些中小型實驗室不能被充分利用的現狀,引發了嘉賓的擔憂。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院長周駿貴在發言中表示:現在企業70%的實驗室是虛設的,根本沒有運行,行業機制問題很關鍵,這些實驗室該怎樣激活?如何讓這些實驗室發揮更大作用?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共創共享共贏是檢驗檢測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但最終要落實到具體工作當中,要通過我們的努力使企業重視實驗室建設,提升實驗室水準,把檢測風險降到最低,推動檢測產業發展。
在回答場下代表關于該如何激活國內形同虛設的實驗室時,周駿貴指出,雖然一些小微企業沒有經驗也沒有資金購買設備,即使建成實驗室使用率也不高,但以這些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卻能夠滿足其日常需要。檢測能力以外的,可以和其他平臺共享,讓企業之間的實驗室聯合起來或共同打造品牌。另外,現在很多大型企業實驗室也在思考戰略問題,認為沒必要再做第三方實驗室,但他們的實驗室資源可以共享。如果打通這個環節,就可以為更多中小微企業服務。
2016年,我國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營業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從今后發展方向看,檢驗檢測認證是國家大力發展的新興服務業,做大做強是發展方向。截至2016年底,全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共計32407家,較2014年度增長9.82%,近3年年均增長11.92%。中國總體上已處于國際認證認可發展的第二陣營,正加快邁入認證認可強國行列。
針對上述數據,華測檢測認證集團副總裁李豐勇坦言,從前檢驗檢測行業主要服務于中型企業,但自2015年開始,內需型檢驗檢測開始快速發展。比如食品、環境、汽車等領域,而原來消費品、紡織、玩具等領域,相對于內銷型產業卻有所減緩,行業成本危機正逐步顯現,未來會是資本的天下,共享商業模式有待開發。
事實上,檢驗檢測行業是朝陽產業,非常值得投入精力發展,但現在也是競爭最激烈時期,到底誰能夠存活、誰能夠堅持、誰能夠發展?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要重視基礎數據建設和數據綜合利用,而在現有資源過剩、共享模式有待開發的情況下,資本巨頭開始涉足檢驗檢測行業,并在相關產業跨界,未來會是大數據對商業模式的顛覆。但真正顛覆第三方檢驗檢測產業的會是誰?現在沒人知道,我們將拭目以待。
SGS中國戰略發展部總監朱海俊從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檢驗檢測、中國檢驗檢測的國際化機遇及國際化之路三方面進行了闡述。他表示,目前中國的檢驗檢測機構有 3萬多家,全年營收約2000億元,市場容量以每年約10%的增速發展。而中國檢驗檢測行業有近100萬從業人員,但人均產出較低,國際檢驗檢測巨頭、區域性及行業性外資檢驗檢測機構看好中國市場,紛紛進入,國有檢驗檢測機構和民營檢驗檢測企業數據量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中國檢驗檢測行業化、區域化的特點明顯,打破部門壟斷和行業壁壘的采信機制有待完善,從業檢驗檢測機構以小、微型機構為主體,規模化服務商較少,中國檢驗檢測機構走出去的不多,多為小規模的綠地投資為主,但有跨界者率先以并購方式走出國門。
此外,在2015年,中國資本凈輸出1456.7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10783.3億美元。其中,中國投資流向發展中經濟體70.9%、發達經濟體25.1%、其他4.0%。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中國檢驗檢測供給側改革、中國檢驗檢測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傳統市場存在能力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及產業和市場新需或高端檢驗檢測能力缺失或不夠的現象。
中國檢驗檢測行業國際化之路,需要資本市場與中國檢驗檢測行業打通,做到本地全球化、全球本地化,并加速內部整合和海外檢驗檢測機構的并購。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要走出去,把中國檢驗檢測的技術和標準輸出到海外。
投資第三方檢測實驗室,我們關注什么?
“在IPO這條路上,投資第三方檢測是非常寂寞的,長時間看不到回報。在入行前兩年,我們什么都投不出來,什么也沒做。按照經濟發展規律來看,中國勢必要充分發展檢驗檢測行業,但大環境還不成熟只能耐心等待。所以我們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研究案例和做行業分析。”鈦和資本董事長潘晶,在回憶剛入行時的情況感慨道。
然而,正是由于最初非常細致、深入、扎實的行業研究,才給鈦和后來的快速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潘晶透露,其實在中國投資第三方檢測的投資機構非常少,這些年她所經歷過的投資,主要是以下幾類:
一是因為不了解而陷入A輪投資陷阱的機構。實驗室通常在5000萬以下收入時發展最快,所以后面步子邁得很大。但這時也是瓶頸期很容易做不下去,就會和投資人吵架,雙方僵持在那里,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二是國內上市檢測機構和外資檢測機構的產業投資并購。三是私募股權投資,也是現在在全球最活躍的。雖然全球私募股權機構產業資本的最終估值平均水平差不多,但在某些單項上,產業私募股權給出的價格可能略高一些。四是有若干產業背景的專業人士離職后設立的人和型基金,而且這個領域的投資現在越來越多,大多小型基金合伙人都來自知名投資機構。
在潘晶看來,檢測行業已經越來越難投了,好的實驗室非常難找。多年來,潘晶和她的團隊也向國外私募基金學習了很多,私募投資領域產業整合的經驗和商業模式。“在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成長中,整合是不可缺少的力量,而資本是非常重要的力量。第三方檢測實驗室光投是沒用的,必須先投平臺型的公司,然后整合,再去建設。在中國投資市場中,投資人都是很難退出的,如果沒有長期戰略,幾年以后可能又回到了起點。所以,在投資中如果找不到一家平臺型的公司就不要投,停在那里,否則投到最后會非常痛苦。”endprint
這些年,在經歷了幾番投資后,潘晶承認賺到了錢,卻也讓她有了一些思考。鈦和在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是什么?有哪些教訓需要吸取?還有哪些領域可以投?在談到最近鈦和投資的計量校準領域時,潘晶強調,沒有一個投資是容易的,為了投資計量校準行業,他們努力奮斗了整整3年。
早些時候,曾經有一位投資人向潘晶拋出過一個問題:你們投資團隊有6個注冊會計師,招這么多財務,根本不了解行業,能做投資嗎?當時,這個問題在她看來太過尖銳,讓她一時無法作答,但如果放在今天,潘晶卻能給出肯定的答案。“其實鈦和直到現在也有很多注冊會計師,都是我們花很大的代價,讓他們以合伙人的身份過來創業。現在我非常感謝他們,因為每一次整合,都是財務先行。”
作為在投融行業摸爬滾打了近十載的業內資深人士,潘晶也得出了自己的經驗,她認為,在投資檢測實驗室時,有幾個重要因素非常關鍵:
一是品牌的核心業務的驅動力。如果一個檢測機構在食品、環境、汽車等領域,做得都非常好,便看不出究竟是哪個做得更好,行業不同客戶驅動就不同,因為是不同的技術門類。所以核心業務很重要,不能在所有領域都出色,只能選擇在某一細分領域做得特別好。另外,要看它的業務驅動力是資源型還是市場型,如果是市場型拿到的價格會很低,卻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
二是實驗室的現金能力。實驗室的現金能力并不在于它賺多少錢,而是是否處于良性運作。在有業務完成能力和生產能力的情況下,還有多少現金流回流儲備。正常情況下,一個良好的實驗室,它的投資需要三年才有現金回流,因此良性運營的實驗室,現金流應該是非常好的,不能總缺錢,總是缺錢的實驗室經營一定有問題。
三是對人才的關注。拿圍棋舉例,如果是圍棋5段的人,卻用了一批圍棋3段的人,就不會有太大進步,應該讓8段的人為你做事。此外,領導是否愿意去學習,也決定了實驗室的發展前途。
潘晶不諱言道:“其實投資檢測機構最怕的是不談利益只談理想。你不知道他要什么。利益不講清楚是沒法做事的。我們喜歡投既談理想又談利益的機構。”
在專場訪談的互動環節中,場下代表踴躍提出了從業中的一些困惑和看法。遠方檢測陳聰在發言時談道,“關于中小實驗室該如何生存的問題,我認為‘特色非常重要。比如遠方檢測就只做光電領域。再有合作也非常重要,因為沒有一個實驗室能把所有項目做全。只要具備這兩點,我相信不管外面的環境多么艱難,總能在瞄準的細分產業中分得一杯羹。”
CNT中諾檢測的楊加尚,對于檢測機構該怎樣形成共創共享和共贏?小微型檢測機構怎么去突破?提出了疑問。朱海俊表示,小微機構要突破首先要明確心態,是自己做還是和大型機構一起做,看你怎么想。是小池里的大魚,還是大池里的小魚?
剛入檢測業不久的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繆冬塬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檢測業屬于服務業。從目前來看,業務主要集中在幾家大型檢測機構。但是檢測業又是非常屬地化、有服務范圍的業務,也一定會有分布式的劃分。比如,沃爾瑪和7-11雖同屬超市,卻不是一個發展方向。此外,小微企業做到最后也會形成品牌,但需要把品質做好,提到一定標準上來。
還有代表對華測檢測提出了問題:華測作為上市檢測公司有大量業務來自政府抽檢,要怎樣看待這個問題?李豐勇表示,“完全靠政府的檢測機構是沒有前途的。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們能不能幫助企業產業升級,也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因為我們的團隊也一直在從技術、產業、能力等方面幫助企業做改進,而不僅只是告訴企業產品是合格或不合格,這也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國內上市檢測機構,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來做這些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