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開展,高中歷史教學開始面臨著高考和改革的雙重挑戰。高考要求學生會答題、得高分,改革要純理論學習結合實踐,所以教學方法要同時滿足二者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討論式教學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雙重挑戰;討論式教學
教學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在學習中要鍛煉思維,鍛煉實踐能力,需要通過適當的方法參與到課堂中來。對于歷史學習,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實驗操作要求,它更注重的是思想的理解和意見的表達,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學懂,明白時間線上發生了怎樣的歷史事件,知道它的前因后果,也要形成自己的理解,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目前高考歷史考查中,閱卷老師希望從試卷中看到的。
一、討論式教學的重要意義
歷史的學習抽象而言就是一個信息交互的過程,知識由書本中來,通過老師的加工傳遞給學生,學生在通過自己的加工吸收到頭腦里,而且實際上,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同樣是史實與前人觀點相互滲透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媒介就是交流與討論。
如果學習歷史只是對書本知識或者說史實與已有觀點的簡單復述,可以說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也經受不住更深層次的考驗。比如:問一個學生辛亥革命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他能夠準確地復述出來,但是,如果讓他以辛亥革命為參照,解讀當今某一時事時件,可能他就無法正確地表述出來。歷史教學的深層次目標,是要實現歷史學的發展,而歷史學發展需要,在對史實全面解讀后得出正確科學的觀點,不斷的“疊加”,使其成為一個龐大但有序全面的體系。
討論式教學將老師與學生有機的聯系起來,主要包括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兩部分,課堂中的主要參與者“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系,使得課堂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發揮出最大的效用,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二、討論式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教師主導原則
討論式教學雖然是強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參與作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替代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老師對于要學習的內容是最為熟悉的,老師知道教學要前往怎樣的一個方向,他是教學中的引導者,指導學生通過正確高效的途徑達到學習目標。學生的討論如果脫離老師的指導,可能會陷入無序混亂的狀況,同學們發散思維、各抒己見,但最后卻不能得出一個準確地結論,討論式教學一定要堅持教師主導的原則,才能有理論構建的“主心骨”。
(二)目標性原則
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在討論的過程中,他能夠從一個知識點聯系到其他許多方面。雖然,擁有發散性的思維是好事,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卻會導致效率和效果的低下。要使得討論在固定的軌道上進行,就需要遵循目標性的原則,每一次討論都需要設定一個確定的學習目標,一方面,它是討論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討論方法正不正確,討論結果有沒有價值,都需要根據是否達成討論目標來決斷;另一方面,它是討論的風向標,讓學生和老師的每一次思考和每一次發言都朝著有效的方向前進。
(三)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歷史不是空泛的理論,它是從歷史事實中總結而出的,在討論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提示同學們注意表達方式和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一切發言以史實為依據,不能用“如果、假設”等等表達方式,因為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三、討論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過程
(一)準備階段
1.教師的準備
首先,教師要確定適合在課堂上討論的選題并且還要有特定意義。其次,確定好選題以后,教師還要明確討論式教學的知識目的、情感目的、課程目的各自是什么。第三,教師要根據討論的課題制作好問卷調查并且要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同等的機會可以獲取。第四,教師要可以選題的內容確定是采用個體式、小組式還是教師參與式的討論形式。最后,教師要提前確定好討論的原則,比如觀點要明確,要有個性,立意新穎等等。
2.學生的準備
學生在上課以前接到高中歷史教學相關的選題,比如如何評價武則天,首先,學生要能夠自己查閱相關資料對武則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其次,學生也要能夠批判教師對武則天的評價中的不中肯點。最后,學生要確定討論式教學中的發言是采用詳盡文字還是采用腹稿。
(二)討論進行中
1.課堂座位的安排
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討論式教學的方法,教師的角色也變化,教師要參與到學生中去,因此教師要變革學生課堂座位的安排,主要有圓圈式、三角形式、對坐式和隨意散座式等等,這樣可以活躍歷史教學的討論氛圍。
2.教師引出討論的話題
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來引出討論的話題:首先是直接引出,這是一種開門見山的討論,比如絲綢之路最先是有誰提出的,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其次可以采用引蛇出洞形式,教師在講授完一個知識點以后引發一個談論問題,比如在講授完抗日戰爭的時候提出抗日戰爭精神是什么?第三種提煉的方式成為提煉式,比如教師在給學生介紹完完整的資料的時候,問學生的看法。
3.開始進入主題討論
由于討論也是需要磨合的,因此在討論開始的前幾分鐘,學生之間絕對是處于一種隨時陷入尷尬的境地,因此教師要注重調節氣氛,教師不能對討論的問題過多的講解,這樣容易使得產生產生思維定式。教師也不能過于偏袒學生,要公正,這樣學生才可以發表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對于討論過程中的沉默,高中歷史教師要正確對待,不要害怕學生的沉默,也不要誤解了學生的沉默,這樣的沉默是學生在積極思考,儲蓄能量,準備下一輪激烈的討論。
(三)討論后
1.及時的總結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討論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真正重要的是要及時的總結,因為通過總結才知道學生的弱點和強項。在總結的時候,教師要提出這次討論中意料之中的結論以及意料之外的創新結論,還要對表現好的學生以及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進行表揚。
2.適時的反饋
適時的反饋可以使得教師認識到此次討論的不足之處,學生的意見和滿意程度,還有學生對自己表現的滿意程度和期待。
結語:
通過課堂討論得出的結論,能夠讓同學們的記憶更加深刻,最大程度地讓每一位同學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且這種教學方式帶給同學們的,除了知識,還有更為重要的學習能力:總而言之,討論式教學方式即是“授之以漁”。
參考文獻:
[1]杜三喜.歷史課堂教學中討論式教學法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