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樸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師生自主運用物理思維的活動過程,本文結合了筆者高中物理教學實際,認為高中物理教學不僅要注重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物理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物理思維能力培養才是我們教學的核心。為了讓學生快速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現就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學習興趣;物理教學;思維能力培養
一、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物理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力求掌握知識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積極主動的意志行動,使思維活動處于積極狀態,極大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從而培養了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是要上好第一堂物理課。開始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學生想知道物理學研究什么?為什么學習物理?怎樣學好物理?此類問題出現在學生頭腦中,學生對物理充滿強烈的好奇心。
二是要重視觀察和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的物理現象,注重實驗教學。首先做好演示實驗,演示實驗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直觀性、真實性等特點,因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學生探索物理現象和規律。在物理教學中,充分利用演示實驗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觀察、分析和感知物理現象,了解物理過程的發生、發展以及變化條件,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組織好學生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得出結論,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
三是要在教學中注重滲透物理學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挖掘教材內容,將物理學史融于教學之中,分析科學發現和科技發明的思路,講解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有趣故事,既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是要成立物理興趣活動小組。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和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索物理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是要積極開展各種物理競賽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各種形式的討論競賽活動,積極培養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榮譽感和競爭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外在動機,增強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總之,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主要的前提。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思維科學的核心,是人類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最有價值的思維方式。創造者在強烈的創新意識驅使下,將大腦中已有的感性或理性知識,按科學的思維邏輯,借助于想象、聯想和靈感,以漸近性或突破性飛躍的形式,進行重新組合,形成有價值的新觀點、理論和方法。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正確估計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水平,設計形式多樣、難度適宜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調查研究,查閱資料,打破常規,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利用發生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研究和討論,深入細致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特征和變化規律,綜合各種信息,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向學生展示物理概念、規律的發現過程,分析科學發現和科技發明的思路。通過讓學生模擬一個科學家對某一問題的認識過程、科學實驗的過程及得出結論的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三、注重習題課教學,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1.逆向思維是指改變一般的思維程序,從相反方向展開思路,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在物理教學中,有些問題按通常思維方法去思考,往往既復雜又麻煩,甚至難以求解,若采用逆向思維方法,問題會格外簡單,迎刃而解。
2.發散思維又稱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或求異思維。它是一種求異式、展開式思維,思維從一點出發,沿著不同的方向展開,通過對已有信息的提煉與演繹,以求得新的信息和突破。發散思維具有變通性、流暢性和獨創性等品質。在習題課教學中,注意選取一些靈活性、變通性較大的物理問題,多方面、多角度尋求問題的解決,特別應注重一題多解,引導學生分析事物的同異關系、縱橫關系、因果關系、演變關系及對立關系,溝通各種事物間的相互聯系,提高發散思維能力。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
四、注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物理模型是物理學中對實際問題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經過科學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通過運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點,抓住本質特征和屬性,可以消除學生思維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從生活中形成的樸素物理概念加以分析區別,拋棄錯誤概念,形成科學概念。例如:伽利略在研究運動的原因并指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時,設想的“理想實驗”就是建立了一個沒有摩擦的光滑軌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問題便簡潔多了。
當然,教無空談,學無定法,但仍有一定規律可循。教學是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教學中只有不斷創新,我們的教學才會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何維杰,歐陽玉.物理思想史與方法論[M].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
[2]劉佑昌.現代物理思想淵源[M].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
[3]Pierre Duhem著,李醒民譯.物理學理論的目的和結構[M].華夏出版社出版,1999.
[4]許國良主編.中學物理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