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
摘要:道德是一個人的靈魂,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要振興中華民族,必須將道德教育從小學生做起。小學階段的學生有其特殊性,年齡小,心智不成熟,對各種事物的認識都只處于啟蒙階段,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每一名小學教師必須以身作則,重視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采用多種方式方法,為學生建立起正確的道德意識、道德理解、道德判斷及道德品質,給孩子正三觀,抓住機遇,讓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發展軌道上,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
一、小學德育教育的目標、內容以及重要性
小學德育的目標通俗來講即為:讓小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健康成長。德育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內容,可歸納為三個主要層次:一是基本道德行為規范的教育;二是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三是較高層次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教育。小學生的“學生守則”以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小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也是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正如《小學德育綱要》規定:“小學德育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識、淺顯的政治常識以及同小學生有關的法律常識),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具體德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十條:一、熱愛祖國的教育;二、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三、熱愛人民的教育;四、熱愛集體的教育;五、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六、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七、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八、民主與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九、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十、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它是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及其他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學校要教育學生要堅持不懈地遵照執行的原則。對小學生進行基本道德和行為規范的教育是小學德育內容的重中之重。
德育的基礎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公平、正直、誠實、勇敢、仁愛、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等。德育是中華民族靈魂,人們不容忽視。小學生階段的德育教學事半功倍,至關重要。小學生是一支潛力股,是祖國的希望,正確的道德觀教育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二、小學德育教學中須注意的問題
小學階段德育教學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小學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依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發展實際,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小學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教育教學方式,較好的完成小學啟蒙階段奠基性的教學任務,讓小學生健康茁壯的成長。第二,采用適當形式開展這一教育不,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清層次、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循環反復、不斷加深;要根據學生的思想品德實際以及個性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堅持因材施教,避免一般化。
三、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施教的主戰場。以教材基礎內容為主,必要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充分利用小學生的求知和好奇的心理,讓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通討論、歸納,進而掌握應有的德育道理。從中學生可以養成活潑開朗、認真細致的優良品質。例如上體育課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從小養成自覺學習、刻苦努力、不怕失敗、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知識指導生活,在生活中驗證所學知識,積極引導學生實踐。這樣既明理,又導行。教師要讓學生結合自身進行比較,確立明確的導行目標,構建課堂多維交往結構,采用小組討論等方式,就可以滿足低年級小學生交流的欲望,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學生之間的相互教育從而產生德育效能。
(二)協調家庭與社會力量共同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家長會、家訪等形式與家長協調和溝通,一方面了解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另外宣傳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識,推廣家長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調一致。同時,還應當積極協調社會力量,主動和少年宮、兒童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科技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單位建立關系,充分利用這些專用場所和教育設施。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系,把學生和家長、學校和家庭結合起來了,使得對學生的教育不是孤立的單方教育,而成了多方面的教育,才能使小學德育工作更加有實效,更加快速地發展。
總結:
布什說:“尊重、容忍、責任心、正直、自我約束、家庭職責、市民義務、公平和同情心,這些是成功生活的道義向導。”德育教學的重要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針對現在小學生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德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就是小學德育教學當前最重大的任務。通過老師和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建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塑造高尚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譚小林.《多元智力與揚長教育》,發表于《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