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昌林
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課外閱讀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初中生的閱讀現狀,令人擔憂。閱讀量少,大多數學生的閱讀量,遠遠沒有達到課標的要求。其次,閱讀的書籍良莠不齊。有相當多的學生對網絡上的快餐作品情有獨鐘。對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引導他們好讀書,讀好書是十分必要的。分析課外閱讀不理想的原因,一是初中生的作業多。主要是鋪天蓋地的各種教輔資料,占用了學生的課外時間;二是即便有時間,網絡游戲的誘惑,好多學生難以抗拒。那么,引導學生進行有益的閱讀,就十分重要。筆者在引導學生進行小說的課外閱讀時,采用如下做法。
一、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人對故事的好奇,天性使然。因為好的故事,必然要有引人入勝的情節。“且聽下回分解”這句話,多么具有誘惑力。有些故事情節在讀者的預料之中,而更多的則是預料之外。預料之外,更容易吸引讀者。筆者在教授茨威格的作品《托爾斯泰》時,就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托爾斯泰的《復活》。這是托爾斯泰晚期的作品。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誘奸后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女達八年之久。后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后,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毅然選擇了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沙皇恩準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講故事的時候,我適當設計懸念,引導學生認識托爾斯泰的偉大之處。在講完列赫留多夫始亂之、終棄之的故事之后,我讓學生猜十年之后在法庭上再會時,列赫留多夫將會如何處理這件事呢?這一下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安排各種各樣的結局。肯定了學生的思考成果之后,我再去講托爾斯泰的故事情節。真的出人意料。人性是多么復雜,純潔到墮落是如此快速,易如反掌;而墮落到重生,則是如此艱難。一個人內心的煎熬,良心的重現,不亞于一場生與死的激烈戰斗。這就是列赫留多夫給我們的警醒。加入這樣的點評,學生陷入了沉思。課后,我強烈推薦學生去讀原文。等到幾周之后,我舊事重提,詢問學生閱讀進展,我驚喜的發現,全班有一半多的學生閱讀了《復活》,我終于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上“復活”了。此時,我讓學生再次品析茨威格所寫的《托爾斯泰》,學生的精彩發言,令我大吃一驚。以精彩的故事吸引學生,以恰當的點評啟發學生,雙管齊下,學生對大部頭的作品也能認真閱讀。
二、以名著中精彩細節的賞析,激發審美意識,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在作文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在談到心理活動的描寫的時候,我以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精彩細節為例,引導學生進行心理活動的描寫。本書第三十二回中有這樣一段心理描寫。“黛玉聽了這話,不覺又喜又驚,又悲又嘆。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所驚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稱揚與我,其親熱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嘆者,你既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為你的知己;既你我為知己,又何必又金玉之論呢?既有金玉之論,也該你我有之,則又何必來一寶釵呢?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況近日每覺神思恍惚,病已漸成,醫者更云氣弱血虧,恐致勞怯之癥。我雖為你的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間,不覺滾下淚來。”這是寶玉不避嫌疑,在眾姊妹面前公開稱揚黛玉時,黛玉恰好聽見了之后的心理活動。悲喜驚嘆,“四味”雜陳。復雜細膩的微妙心理,一一分陳,如江河之九曲十八彎,回環曲折,讓人嘆服。之后寫了寶玉訴肺腑之情,寶黛的感情達到了心心相印的地步。緊接著,便是寶玉挨打的情節。“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同樣,雖有紅樓,不讀,不知其美也。無論是其語言、人物、環境,還是其對女性的尊重和贊賞,讀來都是讓人受益匪淺。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寶庫。在作文完成之后,我發現有學生開始去閱讀《紅樓夢》了。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本要讓學生學習心理描寫的方法,沒曾想卻激發了他們讀《紅樓夢》的興趣。后來,在講課教學過程中,我提到《紅樓夢》的情節時,已經有學生能與我“疑意相與析”了。我為他們感到高興。
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的形成階段,引導他們讀好書,好讀書,對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會起到積極作用。小說當中直觀的呈現出的人物形象,會在潛移默化當中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讓他們明辨是非,追求高尚,拒絕邪惡。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要學大禹治水,要“導”,不可學其父鯀,意圖一“堵”了之,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