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鶴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英國作家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的開篇中如是寫道。在去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引用了這句名言來縱論了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現象。習近平書記在演講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和客觀要求,也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我們不避諱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但是倘若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的歸咎與經濟全球化,不但不符合事實,也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我們要正視經濟全球化,加以積極的引導和適度的管理,讓經濟全球化更好的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和表現
經濟全球化有著長時間的預備過程,19世紀,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和科技水平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觸角開始向外擴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量以一種前未有的速度迅速增加。自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實行亞當斯密的自由資本主義時,這些國家就已經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組織經營活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結束,美蘇爭霸格局下被禁錮的世界經濟體系被打破,資本、商品和技術得以在全球范圍內流通。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也日益加強,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程度逐漸加深,世界正視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到今天,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依然存在并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國際資本流動達到空前規模,跨國企業的體量越做越大,但是同時也給世界各國帶來了一系列的隱患和問題,如何避免或者解決這些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都要面對的問題。
另外,經濟全球化的表現也十分的明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貿易全球化:隨著交通運輸、通信科技水平的不斷加深,更加先進的貿易方式的不斷出現,加之世界各國的貿易壁壘逐漸減弱,逐漸趨于開放,全球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頻繁,且規模越來越大,成交額不斷上升,國際貿易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不斷上升,甚至成為了一些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2.生產全球化:隨著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國際跨國公司的數量迅速增加,加上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同時縮小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從而使世界貿易發生了巨大變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跨國公司的國際直接投資比例迅速提高,投資和生產的國際化比例逐漸提高,而且這些跨國公司通過經濟手段不斷的進行兼并收購重組合作,組成了龐大的經濟集體,構建了全球生產銷售網絡。
3.資本全球化:20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全球金融機構的聯系迅速加強,大量的金融業務可以全球范圍內瞬間完成,跨國轉賬,跨國貸款變得十分簡單,全球的幾個主要金融市場相互聯結,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上千萬億的交易。
4.科技全球化:隨著全球化浪潮的不斷加深,科技資源在全球迅速轉移,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優化重置,跨國技術研發逐漸增多。但同時,發達國家對技術的壟斷所帶來的危害也日益加深,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技術上被壟斷的難關。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一)機遇
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逆的時代潮流和歷史趨勢,對中國來說是福是禍呢?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就標志著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新步伐,從宏觀上來看,這一步邁出的是正確的,這是21世界中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程度的絕佳時機,中國需要加強也正在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并通過這些日益增強的聯系促進自身的發展,我們可以借此進一步吸收并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擴展國外金融市場,迅速增加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的數量和金額,同時,經濟全球化也可以讓中國迅速地參與到國際分工中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上檢驗并提高自身的素質。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符合中國當下的最大利益。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加快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速,也加深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遠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就要進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經濟全球化還可以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加速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提升中國的產業經濟結構。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打破了我國以前較為封閉的經濟狀態,促使我國迅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當中,從而改變之前產品市場主要依靠國內的狀況。同時中國的特點是勞動力十分豐富,但耕地資源,水資源,能源等資源都極其短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該利用全球化浪潮引進國際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還可以借機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接受歐美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從而促進我國的經濟水平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之后,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逐漸加深,各企業的經營理念逐漸發生變化,由粗放型產業逐漸向集約型產業發展,同時可以及時借鑒外國企業的先進經驗,引進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這些因素都將有助于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二)挑戰
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被稱為“雙刃劍”,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在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威脅。經濟全球化以來要求各國開放市場,減少貿易壁壘,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口眾多的龐大消費市場,在貿易壁壘減少后,外國企業勢必會擠入中國市場,把大量國外的優質產品帶入中國,這將給我國的民族產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為了把對外開放程度加深所帶來的這種沖擊減到最小,企業自身和政府都需要“繃緊弦”積極應對。
同時,經濟全球化所必然導致的問題之一就是全球經濟將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逐漸增強,有不少國家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甚至已經達到了50%,這無疑會加強經濟波動或危機的傳染效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都有可能在短期內快速影響到其他國家,中國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當中勢必也會受到這種影響,我們需要逐漸適應并學會合理應對這種“新常態”,使中國經濟能夠穩中求進。
總結:
21世紀是國際范圍內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程度將持續加深,以經濟競爭為首的世界各國綜合國力較量將會更為激烈,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國度和深度也會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的經濟還有待發展;在科技日新月異,新技術革命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國的科技水平也還與發達國家相差很多,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需要正視差距,補齊短板,更需要對世界變化格局有更充足的認識,從差距和困難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占據更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