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羅 靜《教育總會有辦法》 編輯/春 苗 設計/侯 宇

有一個朋友總是抱怨她的寶貝兒子非常磨蹭。就讀小學四年級的他,每天寫作業都要拖到很晚才能完成,早上起床也慢慢悠悠,仿佛除了玩兒,做一切事情都磨磨蹭蹭。朋友向我詢問解決的辦法,閑聊中我問她:“你當了這么多年全職媽媽,有沒有想要做點別的事情呢?”她懶洋洋地說:“我想做很多事情,可一去做,我就不想動了!”
我說:“這下你知道孩子為什么磨蹭了吧?”她很驚訝地說:“難道是因為我嗎?不會吧!我每天都在催他做事情呀!我對他要求很嚴的!我現在之所以覺得應該找點事情做,是不想讓我兒子看不起我!”
朋友的邏輯讓我啞然失笑!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一個拖沓的媽媽又怎么要求孩子做好呢?
很多家長看見孩子一慢,就會不停地嘮叨、催促,表達不滿和抱怨,甚至打罵。其實越是經常被催促的孩子,越容易做不完事情。因為孩子的心里一直都在反復回蕩著媽媽的催促聲,占用了思考問題的時間,不僅手忙腳亂,還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誤。
孩子有自己做事情的節奏,媽媽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規范孩子的行為,不然就變成了入侵和越界。
很多時候,孩子做功課、做家務會比成人效率低、速度慢,但并不是因為拖拉,而是能力有限。孩子剛剛接觸到一項新的技能,需要時間練習。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節奏下,才能最佳地發揮自身的潛力。不斷地催促只會讓他變得瞻前顧后,更加難以提高效率。
如果孩子稍微慢一點,媽媽就失去了耐心,還給孩子貼上“磨蹭”的標簽,會強化孩子磨蹭的心理——你看,我就是這么慢!導致如果是必須做的事情他就慢慢做,如果是可以不做的事情他就拖著不做。
尤其對男孩子來講,他們是不能同時處理多個信息的,否則就會大腦直接NG,即使你說了再多的話,他們的大腦也不會做任何信息加工,這時溝通無異于對牛彈琴。如果你發火了,說出更多的氣話,他們就會閉緊嘴巴,不做任何反應。所以,第一,我們不能同時給男孩布置很多項任務;第二,我們不能用很快的語速和男孩說很多話。
當你需要“布置任務”的時候,要轉過他的臉,看著他的眼,微笑,用較慢的語速說出你的需要,并讓寶貝確認你想要表達的內容他是否明白。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你需要給他足夠反應的時間,跟他商量什么時間可以完成。第三步,你需要適時地提醒他。最后,孩子完成了任務,要為他豎起大拇指點贊;完不成任務則要和孩子一起找原因,建立下一次的規則。不斷重復這一過程,在重復中幫助孩子建構時間規則。
生活中還有一類媽媽經常以時間來不及為借口,包攬了孩子該做的事情。早上時間不夠,幫忙穿衣服;出門時間來不及,幫忙喂飯、收拾書包;孩子不懂安排時間,直接排出時間表,精細到吃飯、上廁所。雖然媽媽一邊催促、批評孩子,卻一邊幫孩子干完了所有的事情。
這種幫倒忙的方式,是媽媽闖入了孩子的成長空間,并承擔了本應該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因為磨蹭造成的后果。雖然結果是美好的,孩子上學沒有遲到,作業按時完成,時間安排緊湊,但每一步都是在媽媽的保護傘下進行的,不是孩子自覺自愿的結果。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雖然做事情會被媽媽罵,但只要我裝聽不到,媽媽什么都會替我做的。長期下去,媽媽只會越來越累,孩子也喪失自己鍛煉的機會,不利于獨立能力的培養。
每一個磨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越界的父母。要想孩子不磨蹭,父母的心態是關鍵。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注定是不同的。身體素質不同,基因表達不同,養育環境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不同,家庭氛圍不同。有些孩子盡管很慢(相對于父母的要求而言),但不代表他沒有用心學習,也不代表他學習的速度慢,只是展現出來需要的時間長而已。在孩子的神經發育還沒有發育成熟的時候,動作跟不上節奏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無論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的磨蹭,只要我們堅持一個接納的原則,孩子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接納他們就是這樣獨一無二,與眾不同;接納他們不能像我們要求的那樣迅速反應;接納他們很多習慣從開始養成的時候是我們沒有做好!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模式,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