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珍 本報記者 王天迷
“自1976年至2015年,日本機電企業至少有1000多名頂級技術人員流向中韓等亞洲其他國家與地區的企業。”
《日本經濟新聞》20日稱。上述數據基于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主任研究官藤原綾乃的研究。藤原綾乃對這40年時間里亞洲境內的技術專利內容進行整理,對比在日本企業任職時申請專利的姓名與轉職海外后姓名一致的案例,最終確定日本外流人才數量。
研究發現,日本機電企業的技術人員有490人進入韓國企業,196人流入中國大陸企業,350人到泰國、臺灣地區等地方就業。轉職韓國和中國的日本高級技術人員中,分別有大約40%和30%來自日本國內八大企業。流向中國的日本頂尖人才有90%在50歲以下,韓國的這一數字為70%以上,都是年輕人占多數。
報道稱,日本人才流向中韓的加速時期是在2000年代。當時不少日本電子企業業績低迷,許多優秀的半導體技術人員尋求到海外大展身手。一名在中企業工作的日本技術人員稱,“2000年代中期有數千名日本技術人員在中國”。此次調查的技術人員只是冰山一角。
人才外流可能導致國內重要技術泄露,日本政府對此十分警惕,10月開始實施修訂版《外匯法》加強防范。不過《日本經濟新聞》評論說,進入自身能力能得到更高評價的環境是技術人員的根本愿望,僅通過加強監管來保護國家利益已不符合時代潮流。日本獵頭公司Genius社長三上俊輔表示:“在日本,技術人員地位相對較低。應當通過提高工資水平等措施建立讓技術人員得到應有回報的機制。
據日本電視臺19日報道,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城市,越來越成為日企中的日本人職員向往的出差地和工作派遣地。他們認為很多中國企業在運營時很靈活,允許團隊內有一定自主權利,在保證達標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自己風格的方式完成工作,而這正是創意、創造型企業成長所需的十分必要的環境。報道稱,比起日本企業凡事都有“指南規章”這一點,中國企業的管理風格非常有利于人才發揮創造力開拓新的產品。▲
環球時報201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