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仿+耿剛德
摘要: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非常多的不道德行為,如何認識和怎樣解決都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本文給出了一個人性譜系圖,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不道德行為發生的原因,最后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人性 不道德行為 對策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188-01
一、不道德行為的表現與影響
一個有著良好德性的社會是我們每個國民都期待的。但經歷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的同時,國民道德狀況堪憂。從吃穿住用的日常生活,到住房醫療教育的公共重地,不道德行為滋生蔓延,這將給我國帶來多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人情變得冷漠,精神變得孤獨。二是,產品生產缺乏責任感,大量假冒偽劣盛行。三是,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民的基本身體健康得不到保障。四是,不道德競相傳染,不道德風氣無法扭轉。五是,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匠人精神,短命企業在所難免。
二、人性譜系圖與不道德行為產生的原因
人性是人類文明產生的根本,但人性同時具備巨大破壞的潛在能力。在復雜的人性體系中,最主要的、最明顯的是物質屬性,也稱為經濟屬性,另一個是主體意識屬性,簡稱主體屬性或價值屬性,反映的是“我”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在現實中,物質屬性和主體屬性是相輔相成,無法截然分離的。對于人性的復雜性,我可以通過一個人性譜系圖來理解,其中表現出意志分散和意志回歸兩種趨勢。
對上圖做幾點說明。第一,從人性譜系分布范圍看,意志分散表現為主流,說明在現實中更多的表現是意志分散,意志回歸因為跟個人的利益關系較遠,跟個人的知識和覺悟有關。人們內在的美好愿望和憧憬也在不自覺地促成意志回歸的形成。意志回歸具有隱性的一面和非主流的一面。第二,我們任何時候不應該期望意志分散和意志回歸誰戰勝誰,因為這兩種意志是人性中不同屬性的表現結果,矛盾地共存著是必然的。意志分散與活躍、主動、享樂、創意、多樣性、社會的深度等名詞相聯系,意志回歸則與嚴肅、單一、穩定、長遠、意義等名詞相聯系。第三,物質屬性天然地包含著破壞性,而價值屬性則天然地包含著保護性,這兩種力量的對比和反復較量就會決定社會的道德走向。
我們更期待價值行為的發生,因為這是有道德的表現。那價值行為發生的條件有哪些呢?價值行為的發生首先取決于知識量的積累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所以普及義務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是最必要的條件。隨著知識量的增加,思考世界的視角的增大,一個人越來越趨于關注整個社會的命運,意志回歸逐步成為可能。由于人的壽命的有限性,也只有通過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使一代又一代人更多地轉向意志回歸。從文化的傳承角度來說,意志回歸時刻發揮著潛在的作用。文化積累和傳承本身就表達和代表了一種對美好的訴求,良好的道德觀、世界觀等在一定的傳統趨勢中通過輿論、社會環境及上代對下代的影響和教育而發生了作用。不過這種作用是一種弱約束或弱勢影響,隨著社會潮流的轉向、物質屬性的強盛等,意志回歸會被削弱。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殊的變革或戰爭年代,意志回歸也會表現為顯性和主流。通過上述意志回歸形成的三種條件的分析,我們知道意志回歸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主要取決于知識積累和個人認識的提高,但這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都是少數的。只有社會的輿論環境、文化環境和道德環境等軟秩序才時刻廣泛地影響著每一個人,可惜的是這種軟秩序起到的是軟約束,具有妥協性,局限性。立法是一種意志回歸的強制性要求,不過立法對個人意志僅僅是一種被動的影響,并不保證主動有效。
三、相關建議
為改變這種道德弱化甚至道德缺失的現狀,結合前文提到的人性譜系的變化規律,我們給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強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當前并非不存在道德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學生自身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敬畏的,德育課跟其他學科一樣成了一門考試或考察課,取得相應成績即可,本身是功利的。為此我們有必要樹立起超經濟利益的道德信條,有歷史可尋,有科學可依,有涉及宇宙人生根本大義的道德信條。我們要充分結合我國歷史中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當前的科學進展,普及德育,重視德育。
二是加強執法力度讓非法行為不存僥幸。德是內在要求,法是外在強制。如果內在的德不夠,外在的法則不能懈怠。根據人性的規律,人性惡化容易,人性趨善則難,在很多人都出現損人利己的情況,博弈的最優解就是自己也損人利己,這就導致人性的惡陷入自我循環和自我強化。所以只有加強執法力度,強制扼殺損人利己的犯罪行為,才能打破這一趨惡的人性格局,讓人人不敢惡,不能惡,不想惡。
三是培育和營造積極的有德向善的社會氛圍。德絕非是一個人的事情,德關乎所有人。德的形成依賴于整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和道德風氣,我們要勇敢地做有德之事,形成對不道德行為加以拒斥的社會輿論環境,讓德成為人與人聯系的基本紐帶,而不是只有利益的人情冷漠關系。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