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波
摘 要:新課程改革,給了數學教師廣闊而自由的空間。這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要學會延伸教材內容,注意改題訓練,善于改造原題并使之具有開放性及以適當的活動輔之于教學內容。
關鍵詞:小學;數學;質量
小學數學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實現小學數學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當下,有的教師認為,將教材講深講透就完成任務了。然而,新課程改革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了,給了教師更為廣闊自由的空間。這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此,筆者略談一二。
一、延伸教材內容法
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是指在教材正文之后的數學小史料,介紹數學與日常生產生活的關系等。這些材料主要是對教材中的重要數學概念的背景介紹、知識的延伸拓寬和實際應用等知識。如北師大版教材通過“數學萬花筒”、“數學閱讀”、“你知道嗎”等形式來呈現出來。這些材料中往往包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題技巧,對學生理解數學,特別是促進學生知識的整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師必須明確各類閱讀材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教學功能,并在教學中合理利用閱讀材料,發揮其最大功效。同時有些教材內容雖被安排在不同的章節、冊次,但關系卻非常緊密,為日后的學生學習做好鋪墊,可以使學生對知識做到正遷移。
六年級上冊教材在第五單元“百分數”中安排了“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教學。這個知識點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到該章節突然接觸這類問題,有許多后進生不太容易接受。因而每年在學完第二、三單元分數乘除法應用題后,建議數學教師出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應用題讓學生進行梯次訓練:
1.蘋果比梨少1個,梨有5個,蘋果比梨少的個數是梨的幾分之幾?這是簡單的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學生很容易完成:1÷5=1/5。
2.梨有5個,蘋果有4個,蘋果比梨少幾分之幾?老師使學生知道,此題同上題是一樣的,只不過敘述不同。因為條件中的數比較小,教師很容易通過操作(如左右手分別拿著4、5支粉筆等)讓學生直觀理解,再加上從這以后的長時間訓練,為學生以后學習類似的百分數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改題訓練法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階段,整個思維過程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思維的發展特點,可適當地對一些看起來比較難懂的題目進行改造,使學生容易理解,從而逐漸理解那些難懂的題目。當然,改題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數學思維發展水平,力求降低坡度,以利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有位教師在教“雞兔同籠”時,當計算把一只雞看成一只兔或把兔看成雞,多或少算了幾只腳,學生都能正確地用4-2=2計算。一旦遇到下列“雞兔同籠”問題就有些困難了:一次數學競賽共10題,答對一題加10分,答錯或不答一題扣6分。小明最后得了36分,他答對了幾題?因為學生沒有學過正負數,也很少有倒扣分的生活經驗,學生理解起來困難重重,有很多學生仿照雞兔例題用“10-6=4”來計算。無論教師怎么解釋,都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云里霧里,無法接受,于是教師便將上題改成了:
十根溫度計有兩種溫度,一種10度,一種零下6度,總和36度,10度的溫度計有幾根?
此時,教師再來講解把零下6度看成10度多算了幾度,學生迎刃而解。
三、開放性題型法
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面對全體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開放性問題能較好地達到這一要求,學生需要通過一系列分析,展開發散性思維,運用所學的知識經過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充分顯示出思維的多樣性,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個性化,從而全方位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不均衡性,況且單一的問題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教師可以考慮把教材中的單一的問題轉變成開放性的問題。進行有效的開放性思維訓練,能讓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勢,讓有能力的學生跳起來摘到桃子,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如講解數學六年級上冊“折扣”一節的例4時,有位教師加了以下問題:
爸爸和小雨從商店出來,看到地攤上有人在賣一本舊《西游記》,標價20元,請你為小雨談談價,打幾折?實際需要多少錢?便宜了多少錢?在思考、討論,特別是自由打折的過程中,連一些學困生都理解了“打折”的意義,知道打折后的價錢并非降低的價錢。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效果很好。
這類開放性問題不同于在固定條件下研究固定結論,可以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培養學生的個性很有益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開放性問題經歷適當的數學交流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上的單一性,從而達到個性良性發展的目的。
四、活動輔之法
數學活動情境的創設,充分挖掘了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如教材安排了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例題后,只用簡單的一句話作了這樣的解釋:人們通常用“比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來表示增加和減少的幅度。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一概念,我設計了一項比賽:學生甲和乙第一次看書頁數分別為20頁和30頁,第二頁分別看了25頁和36頁,誰增加的幅度大?按這個幅度下去,多少次甲可以追上乙?我讓學生分兩組用計算器進行比賽(四舍五入取整數),結果只需要12次,甲就能追上乙。學生通過比賽明白:雖然乙比甲的起步高,但沒有甲增加的幅度大,還是被甲追上了。通過比賽,讓學生對“幅度”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徹。
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當教材中呈現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時,教師可以將其換成學生熟悉的事物;當教材提供的學習內容、數據信息等與本班學生實際狀況有差距時,教師可以做適當調整;當教材安排的課時對本班學生來說過快或過慢時,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實際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當然,靈活使用教材的形式,渠道多種多樣,如自制并創造性地使用教具,開發、創新練習題等等在這方面都大有潛力可挖。選擇處理教學內容是教師的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要根據實際需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