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靚
摘 要:美術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所以將其安排在小學教學中,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藝術氣質(zhì),增加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讓學生今后可以積極向上地健康成長。目前,我國小學中的美術教學仍存在著一定的缺點與弊端,尤其是在美術欣賞教學方面,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經(jīng)常難以順利地展開,進而阻礙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以及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動手能力
一、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簡述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fā)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1.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綠的樹木,黃澄澄的果實,鮮明艷麗的顏色常常使他們欣慰和喜悅,樂于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
2.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jié)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者因注意整體而忽視其他。例如,小學一年級兒童在觀看繪畫作品《美麗的風箏》時,他們?nèi)伙L箏上色彩艷麗的花紋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記了手帕的存在,變成了看花。中、高年級的學生同樣有類似的現(xiàn)象,四年級學生在欣賞工藝作品的刺繡,全把刺繡作品當做繪畫作品來看。
3.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于在較長的時間內(nèi)持續(xù)增長。
4.兒童在欣賞過程中,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的、朋友的優(yōu)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做自己的范本。
5.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兒童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二、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教學方法
(一)應用現(xiàn)代科技,踐行動態(tài)教學
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在趣味性上和靈活性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所以小學美術教師要想提升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就要對課堂教學的模式進行改變,對課堂的教學氛圍進行活化,調(diào)動起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使得美術課堂教學向著動態(tài)化的方向發(fā)展。而所謂的動態(tài)教學就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對美術作品進行感知,并在課堂上將自己對作品的感悟闡述出來。實踐證明,這種美術學習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美術欣賞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切身地感受藝術的魅力。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為例,應用兩種教學模式帶領學生進行作品的賞析,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就傳統(tǒng)美術教學模式而言,教師只是讓學生對教材中的圖片進行觀看,然后再機械性地問答,讓學生回答一下對畫作的看法或者畫作表達的感情等,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一般很難充分地進行獨立思考,因此給出的答案也比較刻板,缺乏創(chuàng)新性。而在動態(tài)教學模式下,教師會借助大屏幕播放《蒙娜麗莎》的圖片,并且還可以播放一些與作品有關的紀錄片,讓學生更加了解畫作背后的故事。在觀賞完后,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一些學生回答說蒙娜麗莎的微笑不僅具有神秘感,并且還帶著一種婉約的氣質(zhì),讓人看了覺得親切舒服。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覺得,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雖然很漂亮,但是和現(xiàn)代的“骨感美”有所不同。這些個性化的發(fā)言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是不可能聽到的,只有讓學生主動思考,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充分發(fā)散開來,對美術作品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美術欣賞能力。
(二)注重個性發(fā)展,提升動手能力
美術教學是一個綜合性發(fā)展的學科,學生在進行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會運用到多個方面的能力。例如,對美術知識進行學習、完成繪畫作品、表達內(nèi)心感情等。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師不應局限于單一的角度,僅帶領學生進行美術作品的觀看,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其他能力進行調(diào)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方式,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對實際生活中的日出進行觀察,再在課上與莫奈的《日出》進行對比,并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不少學生認為莫奈的日出雖然與自然中的日出有所不同,但是卻同樣可以讓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為了加深學生對印象派畫作的印象,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日出》進行臨摹,并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對日出的印象加入其中。這樣既可以保障美術欣賞課的授課質(zhì)量,也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給予學生尊重,鼓勵學生發(fā)言
由于部分美術作品在世界范圍享有盛譽,因此絕大多數(shù)人在對這些作品賞析的過程中,會給出趨于一致的評價,而這些評價往往就被當成了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的正確答案。而小學生對這些傳統(tǒng)的評價并不了解,在動態(tài)的教學環(huán)境中,其很容易提出一些與實際答案不相符的看法。例如,上文中學生認為《蒙娜麗莎》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骨感美”的標準。遇到這種情況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不要盲目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是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再從正面向?qū)W生講解畫作的優(yōu)點,對學生的認知給予一定的引導,并且告訴學生,雖然他的想法與答案不一致,但是他的思考精神仍值得鼓勵。
三、小結(jié)
優(yōu)化小學美術課程中的美術欣賞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綜合素質(zhì)以及藝術底蘊方面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注重對現(xiàn)代科技的應用,采取動態(tài)教學的方式,發(fā)掘?qū)W生的潛力,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
參考文獻:
[1]吳金榮.從農(nóng)村實際出發(fā)進行美術教學[J].北京教育,1995(S1).
[2]陳衛(wèi)和.小學美術新課程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鴻.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J].吉林教育,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