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飛
摘 要: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大綱(試用)指出:“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用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基于此目的,我們必須把小學數學教學與素質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它們相互交融、相互貫通。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素質教育;培養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這就是說,小學數學,不只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還要體現社會主義教育性質,體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更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為培養全素質人才奠定基礎。基于此目的,我們必須把小學數學教學與素質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它們相互交融、相互貫通。
一、小學數學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學好數學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學好其他學科,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所必須的能力。數學是用這一門學科,邏輯性很強、很嚴密,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的任務。
(二)能夠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
人們復雜的心理活動,可以分為兩種,即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與注意力五種基本因素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從小學生搞好學習的角度說,它主要是由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種基本因素組成。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素質發展起主導人的智的作用。從心理活動的穩定性來看,研究與事實表明,人的非智力因素跟智力因素恰恰相反,它的活動規則很不穩定,波動性非常大。正因為如此,在小學素質教育中,開發和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顯得尤為重要。數學作為一門集知識性、審美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能夠啟蒙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在漫長的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積累了一整套數學的科學思維規律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些規律和方法無不充滿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結合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四)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教育
我國是數學的故鄉之一,中華民族有光輝燦爛的數學史。小學數學課本中收入了許多生動的素材,教師結合有關教學內容,介紹我國數學家的杰出成就,介紹現代中國人對數學發展的巨大貢獻,介紹我國數學家尤其是解放以來許多數學家為祖國建設事業奮斗的事跡,從而激發學生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培養學生立志獻身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精神。
(五)培養科學文化素質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和教材,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能力;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如何通過實施素質教育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水平
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界乃至全社會所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素質教育的有利作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已經是擺在每個數學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發揮數學學科的育人功能。實施素質教育,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有機地結合數學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了解學好數學的意義,自覺地把今天的學習同將來參加祖國四化建設聯系起來。數學內容充滿了辯證法,我們要注意揭示教材的辯證關系,教學中要滲透實踐第一的觀點;滲透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互相統一的觀點;滲透事物之間所存在的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觀點。滲透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唯物主義觀點。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方法端正學生的學習目的,誘發學生學習的心理動機,形成積極對待學習的心理品質,從而帶動教學過程活躍化、高效率化,全面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他們實現全面素質的學生奠定堅實的基出。
(一)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參與。因此,在新知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組織學生主動參與求知的全過程,實現教學過程“主動化”,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探求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同時還能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做好以下三點工作:第一,求知準備,重點幫助學生明確求知的目標、要求和方法,并為新知的學習做好必要鋪墊;第二,進行探索,重點是啟發學生在運用已有的知識或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思考、討論、探索;第三,引出結論,重點引導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歸納總結,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轉化,從而達到主動求知的要求。
(二)讓學生準確把握解題步驟,學會程序化的方法解題
解題方法“程序化”就是培養學生在解題中形成一種基本技能。解題時明確考慮哪些方面,確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嚴密性,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因此,在教學時,我們經常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后說說分析、操作思路,逐步讓學生形成“程序”。
(三)學會如何貫通,運用網絡化的方法,全面掌握知識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把新學的內容及時納入原有知識結構中,使原有知識結構得到補充、改造和完善。所以教學時我總是讓學生找出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新學的知識與相關的知識結構相互結合,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四)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僅是為了能夠學好數學知識,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是“教書育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