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側重易地扶貧移民搬遷的文化重構方向,針對移民群體傳統的生計方式和文化資源割裂的同時面臨著文化轉型的陣痛期等移民焦點問題,探查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易地扶貧搬遷規程中的社會文化因素及貧困移民群體的適應力與意愿,推進扶貧工作又好又快進行。
關鍵詞:易地扶貧;移民;文化重構
第一部分 緒論
易地扶貧搬遷是新時期探索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舉措,主要是生態環境脆弱和經濟滯后地方的人群所實施的扶貧工作。2016年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規劃要求“十三五”期間,對全國22個省約9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本次研究地點鄂爾多斯市農村牧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全區共有8旗縣市區,現有貧困旗縣6個,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個,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占全區旗縣區的一半還多。
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大規模的搬遷在改善生活條件的同時勢必將移民群體置于一個陌生的文化環境之內,文化上的融合和重構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由此,對易地搬遷中的移民群體進行文化重構的相關研究就顯得相當必要,并且有利于加快移民群體的社會適應,推進扶貧工作又好又快進行。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一、居住生活狀況
(一)部分老年人難以適應新環境
“老伴搬過來之后就不方便上下樓,一直呆在樓上身體也越來越差。就在床上躺了三年了,去年剛剛去世。到這歲數,也活夠了,老漢能有啥煩心事。”(L某,75歲)
樓房壓縮了老人心理和生理活動的空間,又加重了病情。老人們在農村里生活了一輩子,與土地的隔離容易造成他們情緒的低落和精神的陰郁。
“過日子就是那么點事,沒啥要別人幫的。現在老伴走了,平時也下樓來坐坐。沒有什么群體活動,就是和他們瞎侃。這歲數了還能有啥想法,就是混混日子。”(Z某,82歲)
老人們靠著微薄的養老保險維持生計的同時,朋友之間的交流是表面的和消遣性的,深層的情感互動少之又少,缺少群體活動和興趣愛好以寄托情感,移民區老人的情感交流極度匱乏。
(二)生活水平不高,只是勉強脫離貧困
“我們搬到這兒買了房子的,就是養老保險,一個月580元,再沒有其他收入。沒搬過來的時候,家里還可以種些地。那580肯定不夠用啊,孩子賺錢連自己家都還顧不上呢,哪有功夫來管老漢哩。”(G某,73歲)
移民遷入地有大量老人,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僅靠每月四五百元的養老保險度日。生活水平實際上是不升反降了。脫貧并不是一個月580,一年7000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這些老人來說,不論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還遠沒有脫離貧困。
“我沒有出去工作,在家帶小孩,我老公出去外面打工。一年就是收入六七萬,勉強支持自己家里的吃用。搬到這里之后住樓房是舒服些,不過花費就多了,再加上小孩在外面上學,家里經濟就比較緊張。”(W某,46歲)
很多中年受訪者都表示新環境消費水平的提高和子女上學的費用共同增加了他們經濟上的負擔。而任何一個意外都可能導致一個家庭在經濟上陷入崩潰,這種脆弱的家庭經濟結構廣泛存在于移民區內,對賦閑婦女的閑置勞動力進行利用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
二、社會文化融入
(一)地緣關系仍占主導,業緣關系微弱
“我搬過來之后沒有工作但是我的倆個兒子是殘疾(受訪者并沒有透露是哪方面殘疾)至今沒有找到工作家里靠低保和我老伴的養老金過活,這個附近沒有打工的地方”(H,45歲)
“沒有工作,旁邊不好找工作我只能在附近一個廠里打零時工(受訪者一直強調沒有工作,工作不好找)。我和他們關系還好,經常下班一起去打打牌或者去喝兩口。”(F,38歲)
在訪問中并沒有遇到在附近打工的人,田園都市居民都說附近無工可打在接觸移民新文化中的人際交往,業緣關系下的交流十分微弱。地緣關系是移民文化中最具有紐帶性的關系。
(二)居民戒備心強,城市化特質加強
同時田園都市五個區都有不同數量的房子出租出去,外地陌生人的搬入加之大多數村民有被騙的居民警惕性很高,社區逐漸呈現匿名化(在調研中多次入戶被拒)。移民適應的是重建后帶有城市化特質的文化,并且從觀察中發現新的重建文化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三、生活習俗、宗教儀式變遷
(一)生活習俗趨于簡化
“現在住在樓房里很多事都做不成了,結婚的酒席就是在酒店里辦,還是在家門口擺上更熱鬧些,放個鞭炮全村人就知道了。我表姐在市里結婚我就沒去,來回一趟累得很。”(W,24歲)
習俗不僅承載著鄉土文化,更是生長于農村的人們對生活的寄托,婚禮或許只是一個形式,或繁或簡對城市居民來說意義不大。但一場喜慶熱鬧的婚禮卻傾注了鄉土社會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二)精神寄托的缺失
“這附近沒有寺廟,最近的都在市區里,來回也要不少時間。我就是初一、十五地去上個香,有些老人有去廟里念經的習慣,搬過來之后不太方便。”(M,79歲)
像個案中的情況不在少數,他們多數對宗教的信仰并不太深,但是宗教儀式的維系能給居民提供相當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新環境中宗教場所的缺失、小區對居民精神需求的忽視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程度。
第三部分 總結與建議
一、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特定的地域環境下催生的人際交往,移民社區應建立富含移民特色的社區文化、鄉土文化,培養社區文化精英。在延續前有鄉土文化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社區文化。加強社區文化宣傳,宣傳積極正能量的社區文化、組織社區文化活動加強社區居民的聯系,助于社區居民的人際溝通。
二、就業
移民群體集中安置之后,政府可以制定優惠的信貸政策和扶持政策,扶持易地搬遷戶后續產業的發展,為移民群體提供多渠道就業的機會和崗位,鼓勵青壯年回家工作創業,促使年輕勞動力大量回流。
要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著力點,因地制宜促進安置區農牧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鼓勵引導搬遷群眾從事農牧產品加工、商品經營、特色餐飲、物流運輸等產業。
應該轉換他們只靠國家相應的政策福利度日的傳統觀念,社區應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從而加強對自己的認可程度,增加自己的心理幸福感。
作者簡介:
馬亞男(1997—),女,漢族,西北民族大學,2015級本科生,社會學專業。
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項目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