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農村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和解決路徑
郭冰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在人類社會中意識形態屬于一種特有的組成部分,而且在每個主權國家中屬于具有關鍵作用的安全因素。我國農村的社會經濟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快速發展,同時在農村的意識形態領域也發生了很多新變化和新情況,比如越發猖獗的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動、日趨多元化的道德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嚴重缺失等。因此,有必要對農村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進行鞏固和強化,從而更好地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村;意識形態領域;新問題;出現的原因;解決路徑
1.越發猖獗的封建迷信和宗教迷信。相關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具有超過1億人的宗教信徒,農村信教人數在我國的宗教信眾中占8 0%以上的比例,這些人屬于我國主要的信教群眾。該統計結果表明,在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爭奪民心的過程中宗教和迷信這種非主流意識形態占有了一定的先機,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就是農村群眾面臨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現狀。在傳教士的鼓吹和引導下,很多農村都出現了非常狂熱的宗教信仰浪潮。與此同時,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也開始死灰復燃,廣大的農民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鬼神迷信者。各地農村在改革開放之后開始大肆地修繕祠堂,并且重建廟宇,出現了越來越頻繁的巫婆神漢活動。
2.日趨多元化的道德價值觀。社會結構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變得越來越復雜,我國社會開始急劇轉型,農村的多元化利益格局已經形成。由于農村經濟結構出現了深刻變化,因此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等也出現了大的變化,農民的價值觀念開始日趨多元化[1]。在主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各種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潮、享樂主義思潮、拜金主義思潮等都在不斷地滲透,嚴重地沖擊到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
3.淡化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目前在農村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主流意識形態發生明顯淡化的趨勢,馬克思主義信仰淡化的問題比較嚴重。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很多人認為不需要信仰和理想,并且抱有政治信仰禁錮了精神的想法。此外,在“新儒學”的包裝下,很多落后腐朽的傳統封建思想開始在農村盛行,并對封建道德信仰進行大力鼓吹。在農民群體中有一些人不再信仰馬克思主義,并且出現了很多信仰宗教或者沒有信仰的人,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農村基層黨員干部也拋開馬克思主義,信仰鬼神。上述的這些現象都表明,目前在我國農村馬克思主義開始逐漸地被淡化,多元化的價值觀和文化極大地沖擊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4.缺乏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作品。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對農村文化市場進行大力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地重視以廣大農村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特點為目標的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普及讀物的出版和發行。雖然現在農村流行著一大批馬克思主義通俗讀本,然而這些讀本大多屬于各地區的基層黨委宣傳部門通過行政手段出版和發行的,在語言風格和具體內容等方面都不符合現在的農民需求。因此,在農村群眾當中存在著較多的不想學習、不愿意閱讀、學不會、讀不懂等各種厭學的情緒。與此同時,因為我國農村很長時間以來的工作中心都是農業生產和經濟工作,因此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視了,在農村基層中理論學習和教育等工作都處于不斷邊緣化和淡化的尷尬地位。
5.淡薄的法律意識。因為農民普遍缺乏法律常識,所以在農村經常會出現不經意地蔑視或者挑戰法律的問題。不管是在社會生活中,還是在經濟活動中,農民的合法權益很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侵犯,而農民很少能夠通過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比如現在農村具有很多的假農藥、假種子和假化肥坑害農民、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上述的這些問題一方面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因為農民淡薄的法律意識,而不能夠及時地懲治損害農民利益的不法分子。再加上有關部門違法不究、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導致在面對意識形態宣傳的時候農村群眾往往會抱著否定或者懷疑的態度。
1.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盡管在我國的憲法中農民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然而在城鄉二元體制的條件下,直到現在為止,在宏觀上農民仍然是社會下層。楊繼繩先生研究證實,當前我國社會的最底層就是農村困難戶、農民工和農民。此外,在經濟狀況方面,與城市相比農村也處于劣勢的地位。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城鎮居民在2015年具有31195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則只有11423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于城市人口而言,農村群眾的生活水平在改革開放之后并沒有出現較大的提升,這樣在比較效應下就使農村群眾感到一種落差感。此外,與城市人口相比農村人口越老往往具有越低的創造財富的能力。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顯示,我國老年人口在2050年將達到4.8億人,在全球老年人口中我國老年人將占1/4的比例。所有的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在現實中很多農村老年群眾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景,最終將希望寄托于虛無的宗教和封建迷信。
2.社會變革的影響。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開始逐漸地由傳統農業大國過渡到現代化工業化國家,在我國發布的《2012年社會藍皮書》中指出,我國的城鎮人口在2011年第一次超過農業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0%以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空殼化趨勢,而且農村的房產等具有越來越低的積財屬性[2]。與此同時,各個城市卻具有很高的生活成本,這些都是普通農村人無法企及的。不斷上升的預期生活成本和越來越弱化的恒產功能之間的相互矛盾和作用導致農村群體開始片面地追求財富,所以拜物觀念開始在農村的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了上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主流形態意識受到了利己思想的極大沖擊。
3.農村基層組織沒有重視意識形態問題。首先,不想抓。很多農村基層組織的干部往往片面的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強行割裂經濟建設與其他工作之間的聯系。還有一些人將意識形態建設理解成為“軟任務”,認為從事意識形態工作不具備實效性,所以從主觀上沒有對其形成充分的重視。其次,不會抓。很多基層組織的干部人員不具備較高的馬列主義修養,因此沒有深入地理解意識形態的目標、任務和相關內容,就算是想抓也不知如何著手[3]。最后,不敢抓。社會意識的形成基礎就是社會存在,因為受到社會轉型期的影響,有各種各樣的利益糾紛摻雜在意識形態中,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和相應的認知水平,導致很多基層干部不敢也不想與廣大的基層群眾講信念和理想。
4.外來思想糟粕的影響。在社會深化轉型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很多西方國家采用文化產品的形式包裝一系列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利用諸如文學和影視等形式向我國進行大肆滲透,以至于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充斥著眾多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享樂主義思想和拜金主義思想。擔心自身利益被損害的心態開始逐漸地侵蝕原來的與人為善的觀念,算計別人的思想開始逐漸地削弱重視付出的價值觀。總之,外來思想糟粕猛烈地沖擊了社會中的公序良俗。
5.農村文化設施水平的落后。我國的農村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經過較長的時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因為一些地方政府并沒有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也沒有充分地重視農村的文化建設工作。因此,在很多農村地區仍然具有比較嚴重的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缺乏各種基層文化活動設施,或者基層文化活動設施過于老化和陳舊,再加上文化隊伍嚴重老化、文化人才十分匱乏、公共文化資源質量較差和數量較少等問題,廣大的農民在閑暇之余無法獲得文化的熏陶,所以盡管農民在新形勢下具有越來越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卻得不到充分的滿足[4]。
1.在農村全面地貫徹我黨的宗教政策,對宗教進行依法管理和科學引導。作為一種有神論和唯心主義思想,宗教與其他的封建迷信活動本身存在著較大差異。在農村建設主流意識形態的工作中,基層黨組織和相關工作人員要對迷信和宗教進行正確的區分,除了對封建迷信活動進行嚴厲地打擊和懲處之外,還要對農村的宗教活動進行科學的引導,使其充分地適應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通過我黨的宗教政策,真正地做好宗教的管理工作,使農村群眾的合法宗教活動得以順利開展[5]。要利用宗教政策對廣大的信教群眾進行引導和團結,使其擁護和支持我國的統一大業、各民族的精誠團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對宗教的消極影響進行有效控制,杜絕出現法律允許范圍之外的宗教活動。
2.全面落實農民的科普和教育工作。要全面地落實農民的科普和教育工作,使農村地區的人民群眾具有更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夠杜絕有神論和唯心主義;同時還要強化農村群眾的法律意識,使農民能夠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為此,在農村地區要重視對農民的教育,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法律意識,形成科學的思想和唯物主義的價值觀。這樣農民才能夠通過科學的思維和方式對世界進行認識和改造,成為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最終能夠在農村建立良好的社會風尚。
3.全面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工作,形成給健全的考核機制。我黨奪取政權的途徑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所以在農村群眾工作中我黨具有十分顯著的優勢。我黨在執政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中始終將意識形態作為一項主要工作來抓,并且一直貫徹黨管意識形態的方針。現在一些農村地區沒有抓好意識形態的建設工作,而且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為此,首先,各級黨委黨組織必須要對意識形態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在鞏固我黨執政基礎的工作中將了解民情、掌握民意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確保農村意識形態建設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礎[6]。其次,要想牢牢地把握農村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動權,就要對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強化,形成一個能夠服務群眾的村級黨組織。最后,要在農村干部考核機制中全面地納入意識形態的建設工作,盡管在具體過程中意識形態工作并沒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其在成效上卻具有一定的標準,比如群眾對基層黨員的滿意度、農村黨組織對群眾進行組織和動員的水平等,都屬于重要的考核標準。
4.在農村基層打造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在農村意識形態建設中黨的組織和領導是關鍵,為此,必須要不斷地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使廣大的黨員干部具有較強的建設意識形態的能力。要按照品行、本領、奉獻精神和信念堅定并重的原則打造干部隊伍,對農村基層的干部來源進行大力拓寬,在農村基層組織一線中補充大量的具有較強創新意識、較高理論水平和良好文化素質的黨員干部。將農村基層的“兩委”班子配好,尤其是要重視村支部書記這一職位,在對其待遇和工作條件進行切實優化的同時,形成完善的基層工作體制機制,并且做好監督工作,使更多的黨員干部在農村基層一線得到鍛煉和培養,使其不僅能夠帶領群眾致富,還能夠在農村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工作中更好地發揮領導作用,從而在廣大的農村基層形成意識形態建設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之間良好互動的局面。
5.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將扎實的物質基礎提供給農村的意識形態建設。為了解決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勢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制定了“三農政策”。要想解決當前農村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問題,地方政府和廣大的農村基層組織黨員干部就必須要充分地意識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針對當地的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政策,做好農民發家致富的引路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紅利真正地惠及廣大的農民。讓農民真正地富裕起來,廣大的人民群眾才會相信和擁護黨和政府,從而更加有利于農村的意識形態建設。
6.加強農村的文化市場和文化設施建設。首先,開展農村文化建設的首要條件就是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地方政府除了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文化設施的財政投入,還要拓寬相應的渠道,利用城市幫扶、企業捐助、對口支援和民間資本投入等多種渠道,使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獲得充足的資金;要著力推進農家書屋、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各項文化領域的惠民工程建設,將相應的硬件設施提供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時,農村文化市場的建設也是解決農村意識形態問題的必由之路,要編輯和出版一些通俗的馬克思主義讀物,加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市場供給,使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獲得滿足;要形成健全的激勵機制,大力獎勵在農村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突出貢獻的相關工作人員,使基層文化工作隊伍中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要充分地認識到民間藝人群體的重要作用,使其在發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繁榮農村精神文化活動的工作中廣泛地參與進來,從而形成良好的農村文化建設局面,活躍農村文化市場。
7.立足于我國現實國情,對傳統價值觀的精髓進行大力挖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現實國情,在農村意識形態領域中具有重要影響。首先,要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大力挖掘,汲取其中的精華和正能量,從而起到矯正價值觀偏離和抵御外來文化入侵的作用。比如,“仁者愛人”“重義輕利”等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其次,要從“孝”著手開展農村的意識形態建設工作。在贛南山區某村的一項調查中,筆者發現該村共計有324戶987口人,其中有238戶人家有老人居住,而比子女居住條件差的人家有229戶。現在輕視生養自己的父母的農村群眾大有人在,所以立足于“孝”著手開展農村的意識形態建設非常有必要,除了更加符合人性的特點,而且還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最后,信仰、人性和人心三者的穩定性依次遞減,所以要將“孝”作為農村意識形態建設的突破口,并且以“仁”為載體使人性的穩定性得以強化,從而建設農村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
[1]鄭興剛.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轉型研究述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1,(2):95-103.
[2]王翠芳,卜祥熙.當前我國意識形態發展的基本特點及存在的主要矛盾[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4-7.
[3]楊新紅.社會轉型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J].湖南社會科學,2011,(1):72-75.
[4]任仲平.標注現代化的新高度——論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N].人民日報,2014-04-14.
[5]馬凱凱.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啟示[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6.
[6]趙亞鋒.基層黨員干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6.
[責任編輯 劉嬌嬌]
F320
A
1673-291X(2017)09-0012-03
2016-12-18
郭冰(1984-),男,河南商丘人,博士研究生,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第二國際理論家意識形態及其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