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尚武
(延安大學體育學院,陜西延安 716000)
我國體育人才開發戰略
陶尚武
(延安大學體育學院,陜西延安 716000)
實現健康中國建設和體育強國目標,需要充足的體育人才資源作為保障和支撐。結合中國體育發展實際,探討當前我國人才建設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分析造成我國優秀體育人才開發不足的原因,并就如何進一步加強體育人才開發提出戰略性的對策思考。
體育人才;開發;戰略
(一)體育人才總量不足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體育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與此同時,由于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變,城鄉居民工作和業余生活中的體力活動不斷減少,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已成為常見的健康問題,亞健康群體不斷擴大,各種心理疾病發病率迅速攀升,人口健康問題令人擔憂。改善健康狀況,關鍵是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最經濟、最簡便易行、最有效的辦法是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參與體育鍛煉活動。體育活動已從過去由少數人享受轉向大眾化的消費,并已經突破其僅僅作為社會文化方面的局限,體育的經濟價值得到了挖掘,體育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和重要的經濟功能得以更加全面、充分的發揮。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各類體育人才總量不足以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
(二)體育人才年齡分布和等級結構失衡
隨著老一代體育人才的逐漸退休,原本就短缺的體育人才將面臨斷檔的危險。同時,目前規模體育人才呈現出明顯的金字塔型結構,“塔基”初級人才占比高,“塔身”中級體育從業者占比一般,“塔尖”高級體育人才非常缺乏。這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體育人才的鼓型結構比差距較大,表明當前我國體育人才數量、比例嚴重不足,缺口較大,已成為影響和制約體育事業長遠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三)體育人才類型結構不合理,高學歷體育人才比重偏低
一是復合型體育人才占比非常低,單一體育技能的體育人才為主,結構類型嚴重不合理。二是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體育人才占比少,許多體育人才的學歷在高中及以下,這在客觀上阻礙了體育新思想、新知識、新理念的引進和使用,加大了高水平體育人才培養的難度。
(一)體育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
一是作為體育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體育院校的基礎條件差、設施設備陳舊老化,體育人才培養規模偏小;體育院校缺乏辦學特色,專業設置單一,雙師型教師匱乏,院校培養與社會需求有一定差距。二是作為體育人才使用主體的國家、社會和企業,也應同時承擔體育人才培訓責任,而目前企業在體育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得還不夠充分,特別是個別企業對體育人才“重使用、輕培養”,嚴重阻塞了體育人才知識更新、技能提升的渠道。
(二)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滯后
一些社會組織在體育人才培養上存在著重體育技能教育,輕知識學習;重學校教育,輕在職培訓和轉崗培訓;重體能訓練,輕價值觀培養,甚至只使用不培養的思維定式等不良現象;即使有培訓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培訓責任主體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
(三)體育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不全
一是在體育人才的評價方式上,許多企業和社會組織健全體育人才激勵和評價制度不力,仍然存在比例、年齡、資歷和身份的界限,沒有健立建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體育工作業績為重點,并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人才評價新體系;同時,許多企業由于缺乏實用技能型人才配置公共服務信息共享平臺,導致招聘與求職信息發布缺乏統一性、規范性。二是在體育人才激勵上,大多社會組織沒有建立起鼓勵體育人才鉆研體育動態、研究體育產業發展等的政策激勵機制,也沒有達到使體育人才在工作中實現應有價值,以逐步提高體育人才的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的目的。三是在收入分配和待遇落實上,如果不是世界冠軍或者不能在世界級的體育競賽中獲得獎牌,大多數社會經濟組織提供的待遇較低,激勵機制嚴重滯后,尚未形成一整套關于培養、晉升、使用和待遇提高等方面便于操作的政策和措施,體育人才的待遇明顯低于管理人才和其他技能型人才,在晉級、加薪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沒有享受同等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政策。
(四)體育人才成長環境不寬松
相關調查顯示,體育人才的成長環境還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體育人才政策支持落實不力。政府的體育人才政策支持落實不力,體育人才公共服務不到位。二是體育人才觀念落后。社會觀念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人們普遍看重學歷文憑,輕視體育技能,使許多體育愛好者不得不放棄體育事業。三是一些體育企業或社會經濟組織經營管理理念落后。經營管理理念落后和管理機制存在漏洞,讓體育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比較單一,難以與其他人才的成長相互溝通,是造成體育人才緊缺的主要原因。一些人認為,解決體育人才緊缺的辦法就只對工資福利做微調,而不知道去轉變經營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機制和晉升機制以及體育人才生活環境的改善,這些陳舊觀念也嚴重抑制了體育人才的健康成長。
(五)體育人才培養重視不足
一是政府對現有的體育人才培訓重視不夠。有的地方雖然制定了對體育人才進行提升培訓獎補機制,但沒有充分征求體育行業管理者和體育人員的意見,可操作性不強。二是一些企業或社會經濟組織對體育人才的再培訓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在培養高體育人才方面沒有發揮主體作用,只使用不培養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體育人才的短缺。三是社會和個人投入動力不足。受傳統觀念影響,加上目前社會分配和激勵機制還不健全,體育人才培訓投資回報周期較長,回報效益不明顯,影響了社會和個人投資體育教育培訓的積極性。
(一)堅持樹立體育人才戰略意識
應堅持戰略意識和戰略思維,把加強體育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到關系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緊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體育產業、行業結構優化升級這一主線,以機制和體制創新為動力,建立更科學完善的體育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打破體育人才培養和建設的“瓶頸”,以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贏得現代競爭的主動權。
(二)積極構建體育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以公辦體育院校為主渠道、社會培訓機構為輔助、社會經濟組織為責任主體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對體育人才培訓的指導,支持社會經濟組織在體育院校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和投資建設實驗中心,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以校企合作為平臺,每年在體育培訓、體育服務、體育產品開發等龍頭企業、重點骨干企業中建立3—5個體育教育校外實踐基地,包括與學校合作發展“訂單式”培養、“菜單式”教學和“教學—競賽—科研”一條龍的體育人才培訓和體育技能提升培訓等。
(三)不斷完善體育人才服務體系
建立全國體育人才預警預測系統,摸清現有體育人力資源“家底”,及時預測發布未來體育人才需求信息,使體育人才培養以及市場需求更具可控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建立體育人才信息共享平臺,收集和完善各專業高級體育人才的資料,動態、實時地發布體育人才供求信息,促進信息共享。完善體育人才社會化考評制度。對優秀體育人才,不受身份、學歷、資歷、名額、比例等限制,破格參加各種職業技能考評。實行能力考核與業績評定相結合的辦法,組織開展體育人才考核測評工作。
(四)努力健全體育人才保障體系
建立政策扶持機制,加大對體育院校和體育培訓機構的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力度,對長期建立體育競爭訓練基地的企業予以稅收優惠,對支持體育教育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物質和精神榮譽獎勵;支持體育培訓企業和其他社會經濟組織每年從經營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留資金,建立體育人才培訓專項基金,專款專用、滾動發展;完善社會投入機制。
(五)大力發展體育產業
體育產業經濟是體育人才開發的經濟基礎,能夠為實現體育人才戰略開發創造良好條件。因此,必須遵循融合發展的思路,通過相關行業帶動體育產業的全面發展。為此,一要協調推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互動發展,發揮體育產業的綜合效應和拉動作用,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咨詢、IT等相關產業的復合經營,促進體育旅游、體育傳媒、體育會展、體育影視、體育中介等相關業態的發展。二要大力發展體育健身休閑業,以舉辦各種世界性體育賽事為契機,結合廣大群眾對體育健身需求不斷上升的實際,拓展結構合理、形式多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體育健身休閑市場,帶動體育休閑業發展。三要大力發展體育競賽表演業,積極引進具有國內外重大影響的體育賽事,深度開發競賽表演市場。
當前,我國體育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的新時期,加強體育人才開發已成為迫在眉睫的時代課題。令人歡喜的是,隨著《關于進一步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制定出臺,以及《體育“十三五”發展規劃》《全國體育人才發展規劃》《奧運項目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長期規劃(2014—2024年)》《2022年冬奧會人才工作規劃》等一個個體育人才工作規劃的制定,我國已經將體育人才開發置于國家發展戰略高度進行科學謀劃和部署安排,各地也結合實際出臺了大量的具體措施,這將大大促進我國體育人才開發事業,為我國現代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有效的體育人才保障。
[1]黃金容,戴朝.關于體育人才培養現狀及發展的思考[J].中國人才,2011,(14):184-185.
[2]張浩.體育強國的人才資源建設與戰略選擇[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1):40-43.
[3]王福林,徐立武.遼寧省體育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21):92-93.
[4]賴曉清.我國現階段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戰略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2,(6):177.
[5]王繼艷.系統開發現代體育人才的路徑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6,(15):66-68.
[責任編輯 吳迪]
G80-053
A
1673-291X(2017)09-0136-02
2016-12-18
陶尚武(1975-),男,湖北石首人,講師,碩士,從事體育教育、運動訓練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