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獨立報》12月22日文章,原題:北京放棄追求經濟高速增長 近日,在北京舉行了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召集舉行的閉門經濟會議。此次會議分析了2017年的經濟成果,并擬定了未來3年的發展計劃。主要任務是:在注重改善生態的條件下,經濟從快速增長轉為質量型增長,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改善醫療服務和教育及保障金融穩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成為此次改革的思想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類似的經濟會議每年都舉行,主要討論未來一年計劃。而此次會議討論的是未來3年計劃。做出3年的規劃顯示出中國正面臨一個尋找新發展模式的時期。近4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讓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度成長為經濟大國,但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財富分配差距和生態污染等問題。對此,有學者認為,中國仍處于經濟繁榮的邊緣。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錫鈞表示,正是由于這些原因,中國領導人決定改變經濟模式。
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系副教授彼得·莫季阿斯稱,實際上,中國從2002-2003年間就提出經濟從量轉為質的增長問題。現在中國經濟已發生了變化,經濟增長開始放緩,增長速度目前低于7%。因此,中共領導人務實地提出了新方向:經濟從高速轉為中速增長,從量到質的轉變。
在莫季阿斯看來,中國放緩經濟增長既有結構原因,也有宏觀原因。結構上的原因是,農業勞動力資源幾乎枯竭。從2011年起城鎮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狀況已經發生變化: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多年來人民幣升值。這些因素都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而宏觀原因是中國經濟在20多年來一直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運行,這是由于改革沒有完成,所有權不明確,企業有機會獲得國家資金投入。不少國有企業不管是否需要都大量生產商品,從而造成生產能力和庫存過剩。在金融領域,銀行體系壞賬積累,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債務都直接阻礙了經濟增長。
如果中國成功解決了這些問題,即使經濟體量增長放緩,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平衡和協調。莫季阿斯表示,“現在談論這個問題還為時過早。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重組狀態。數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投資和出口為基礎,而消費需求在GDP中的結構所占比例不大。而目前,中國消費需求份額開始增長,這有助于推動經濟質量性增長。”▲
(作者弗拉基米爾·斯科西列夫,柳玉鵬譯)
環球時報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