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12月21日文章,原題:亞洲正在勝出對于美國在亞太“自找”的影響力衰退,該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大國到底將作何具體反應尚需拭目以待。但令那些密切關注該地區的人士感到不自在的是,許多國家已開始果斷地向中國的軌道移動。
隨著美國摒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除全世界向貿易自由化進一步邁進的勢頭被逆轉外,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本身也正遭受質疑。在筆者看來,人們不必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也能理解經濟對國內外政治擁有深遠乃至決定性的影響。其實,整個太平洋地區都已開始感受到特朗普此舉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影響。隨著中國在整個亞太地區都已留下巨大經濟足跡,如今該地區的國家正越來越斷定美國正日益與亞洲經濟相脫離,在國內,特朗普政府正捶胸頓足地忙于宣揚“美國優先”。在國外,華盛頓開始鼓吹定義不當且顯示出所有口號特征的“自由和開放的印太”概念。我們不知道這塊招牌下將“懸掛”什么經濟現實。但很明顯的是,如果美國繼續沿“退步”路線行進就將落后于中國和其他亞太大國。
日本正尋求通過創立“TPP11”(除美國以外的原TPP的11個成員國)從灰燼中撿出TPP的殘骸。亞太地區的另一個出人預料的貿易領導力源泉是中國。多年前中國就開始支持“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盡管該協定的目標并非雄心勃勃,但與現有協定相比仍代表著某種程度的進步。RCEP有16個包括中印日韓在內但將美國排除在外的成員國。
隨著美國遠離上述兩個伙伴關系協定,此類發展的最終結果已進一步侵蝕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實力。除非美國選擇與該地區重新開展全面經濟往來,否則美國對亞洲——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整體未來的重要性就將繼續江河日下。但那些正密切關注該地區的人士面對的事實是,東南亞已經開始意味深長地向中國的戰略軌道行進。▲
(作者為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