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嘗試在“云班課”APP平臺結合英語教學進行翻轉課堂有效性研究。通過教學實驗,研究“云班課”平臺下的翻轉課堂與學生學習效果(測驗成績)相關研究,同時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策略變化和看法作相關問卷分析和訪談。探索有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云班課;翻轉課堂;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9-0179-02
一、研究背景分析
隨著移動教學技術發展,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改革也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問題。Moso teach移動教學助手云班課的出現給教學翻轉提供了快捷平臺。其具體的功能包含:創建云班課——教師在APP中創建移動班課,發布邀請碼學生在APP中加入云班課,教師利用此平臺向學生的移動設備推送課程通知、微視頻、音頻、圖片、教案、文檔等學習資源,上課進行高效有趣的點名,線上線下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地開展投票、問卷、頭腦風暴、討論答疑、測試等互動。
二、學生特征分析
云班課使用情況:在高職學生中,34%的人沒有聽說過云班課,40%的人使用過云班課,實驗班的同學90%有云班課的客戶端,10%用Ipad和手提電腦。實驗班由于是計算機系,網絡操作熟練,獲得免費WIFI的技能性強,這也是云班課更適合在實驗班的使用重要因素。
三、 教學過程及教學活動設計及效果
成功的課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本研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7類教學活動,同時充分利用手機云班課課堂輔助功能,利用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觀察,從而研究其活動的效果。
1.交流類:主要是課堂形式進行答疑、頭腦風暴但學生的參與率較低,而利用云課堂就會有多數學生進行參與,互動性較強。
2.體驗類:一般是教師講授的方式對重點段落朗讀,故事接龍等,學生參與率低,而云課堂方式可以是語音錄像也可以是角色扮演,可以分組交叉進行,可視性強。
3.評價類:在課程利用小組對展示類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小組活動評價,但往往無法及時評價,反饋延遲。利用云班課通過點贊功能和實時數據進行統計,可以實時數據化,學生可以獲得經驗值,做為平時成績依據。
4.探究類:用文字的方式測試認知風格及個性結果難以及時共享,而云課堂可以進行網絡投票或網絡調研,及時了解自身認知風格,便于教師根據類型分組,學習體驗強。
5.表達類:我們現在的表達類活動一般是課堂前的新聞播報,資源少之又少;而云課堂可以進行在線問答,PPT資源上傳,共享鏈接也多,這樣還可以上傳資源共享,師生共同評價、學生PPT作業上傳,甚至可以實現班與班直接實現共享。
四、學習效果評價研究
本研究在某職業院校大一年級的兩個平行班進行。這是筆者教授的公共英語課,這門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知識和技能。實驗班有26名學生,對照班有29名學生,兩個班開學摸底成績為分別30.21(實驗班)33.26(對照班),T檢驗無顯著差異。學期初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已有的學習策略、學習觀及英語學習評估的認識方面無明顯的差異。
(一)數據分析
筆者對收集的訪談材料進行了質性分析。對于問卷進行編碼,用SPSS22.0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的T檢驗。在2015年9月學期初,課題組成員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卷進行了前測,統一進行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于2016年1月,對上述班級進行了后測,分別取得27人和29人的有效數據,通過SPSS 22.0 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 檢驗,來觀察以泛在平臺和手機App云班課為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效果。
1.結果表明,兩班實驗前測試成績,均值為實驗班為30.21 ,比照為33.26,沒有明顯差異。在實驗前測試中,開學前的摸底試卷為標準的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實驗班和對照班兩者之間水平相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1或0.5),驗證了在實驗開始前,實驗班和對照班水平相當,具有可比性的前提。
2.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兩班學生在的成績平均分,實驗班為78.81.對照班為62.41,實驗班的成績均值高于對照班的成績均值16.40,p=0.001達到統計意義上的非常顯著差異(P<.01)。說明實驗班在新的翻轉課堂形式下,學生的整體參與率上升,雖然并未顯示顯著性差異(p=0.333),但均值差了4.027。需要說明的是學期末的總評成績考核公式。(考勤成績+平時課堂參與成績)*30%+其中成績*30%+期末成績*40%。這樣更利于實現過程性考核。
(二)問卷分析——質性分析
同時在學期末,項目組對實驗班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設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學生對于云班課的有用性和接受度,第二部分學生對于翻轉課堂效果的看法和態度及自我評價針對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策略作相關問卷分析和訪談。
通過問卷分析,云班課的可行性占58%,接受度43%,對于課前任務能完成觀看的并檢測學習任務占34%,只看不完成檢測任務占56%,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學習的動機不強,學生只是關注視頻的娛樂性和鏈接的趣味性,但學生課堂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高達85%,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形式最受歡迎的小組課堂播報。
同時通過對學生訪談資料的收集,研究者從實驗班隨機抽取10名學生,其中5名男生,5名女生作為訪談對象。訪談基于問卷的相關題項,請學生論述具體看法,并從教學內容,形式,學習策略,作業評價等方面做整理歸納。
1.對教學內容的看法。受訪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提出精簡,創建有趣味性,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演練提出了更多的期待,同時對于教師的指導和監督管理提出必要性。由此可見教師的針對移動學習方式下的教學知識點需要提煉,同時兼顧學生的學習的思維特點,設計情境性,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更能提升學習的吸引力。endprint
2.對移動學習形式的態度。受訪學生6人表示贊成,4人反對。贊成的同學覺得現在的英語學習方式非常特別,讓他想要發奮地學習好英語。反對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設施問題:如教學網絡不順暢,自己沒有移動設備,提交作業耗時。其次學生負擔過重。每門課程都有網絡作業,網傳程序復雜。
另外對于學生時間的規劃的看法,學生希望能在課堂內高效率完成,課外盡量少占時間。因此,從學生的訪談明顯看到移動學習環境的進一步完善是翻轉課堂必要條件,學院網絡環境的快捷穩定是翻轉課堂的物質保障。對于平臺應用,云班課的便捷性得到學生的認同。
五、研究結論
第一,實現了教學內容情境化。以學院網絡和手機App云班課的翻轉課堂實踐中,對教學內容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尤其在課前及課堂學習任務設計,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元化的媒體資源,對高職公共英語的課堂參與程度都明顯提升。
第二,教學互動數字化。以云班課為教學助手的移動教學方式方便快捷,實現了教學評價的過程化,學生的活動記錄可視化,學生以獲得的經驗值成為教學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依據,學生的學習參與率提高,學習綜合能力,如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均有所提高。
第三,教學評價過程化。傳統教學評價以總結性為主,難以監控學生的學習軌跡,無法形成過程性評價。云班課的問卷,頭腦風暴等學習活動能記錄學生的學習數據,教學測試數據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反思,調整學習策略,改善學習效果。
第四,教學成果分享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上結合學生實際的自主學習水平和線上線下學習習慣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六、結語
隨著本研究的開展,教與學的雙軌都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教師的信息化課堂設計能力提高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提升。如何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普及到其他班級,如何完善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及更有效的教與學的策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胡鐵生.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
[2]李麗麗,翻轉課堂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青年文學家-教育論從,2014,(9).
[3]周云虹《以英文歌曲為主題的翻轉英語課堂實踐與探索》[J].英語廣場,20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