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和評價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所以根據課程改革對于評價功能和技術定位與要求我們在實際操作中應注意: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如今的教學評價已經不是以往的教師的幾句評語或一份數學學業成績考評分了。評價的主體也不再是單一的教師。它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與課程開展相關的其它的企業,社區評價等。
學生自評,這是學生對自我的一種激勵和反饋。巴班斯基在怎樣評價教育過程最優化的效果時指出:“學生的行為,他們的學習態度、個性中的優良品質數量和參與學習活動中所表現的教養水平等可使我們對教育效果做出結論。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就能獲得最準確的評價。”在教學中有時就讓學生自己評評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時也給自己的作業寫評語。學生的自評也注意過程性評價。通過正確的評價,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我。為了達到激勵的目的,在課的最后我給每位同學發了一張評價卡,讓每一位學生把這節課的情緒和體驗記錄下來,通過這項活動,使每一位學生反思自己在本節課中所學的知識和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小組評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創造力最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所以我們的小組評價一定要民主。使學生體會到集體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小組評價可充分發揮了學生評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避免個別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產生依賴性,不積極合作參與的狀況。如在小組合作交流后請學生進行小組內的評。.如某某同學發言熱烈;某某同學有創新;某某同學動手操作能力特強.使整個小組不但有明確的分工,而且每個同學都發現自己小組另外同學的優點,同時自己也得到其他同學的肯定。讓學生在小組評價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成功的喜悅,激活了他們的個性和對數學的向往.當然小組評價也可以是小組與小組的評價。
教師評價,如今更要注重過程性評價,指出學生在學習數學上存在的問題,鼓勵她今后要繼續努力。如英國的中小學教師就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學習潛力,改進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評價注重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或個人學習風格。通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即時診斷,即時反饋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例如一位英國教師對學生的數學評語:桑尼在數學的學習上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他必須加強對題目的理解并且專心致志地去完成作業。在乘除方面還很薄弱,需要繼續加強。課堂上他應該認真聽講,如果他能做到這點的話,想必他的課堂作業會更出色。他的確在課堂上經常開小差,這是他成績差的主要原因。他上課時必須全神貫注,才能取得更加明顯進步。改進目標:1、多練基本數字運算,如加減,乘除。2、課堂上認真聽講。3、做作業時不應分心。
家長評價,是評價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因為現在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緊密相連的。我的數學教學怎么能離開家長的大力支持呢?所以有時學生的作業也可請家長寫上評語。
與此同時學生的一些數學實踐活動還要深入到社會中的企業,社區等。來自這些地方的評價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生活性和學習數學的必要性。
二、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學業成績,無論是總結性的還是形成性的都屬于目標參與性考評。成績考評是一件很嚴肅的工作,要以教學大綱作為成績考評的依據,考出學生的真實的數學水平,評分必須科學、客觀。最后必須作出群體的質量分析,以達到改進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不僅關注學習的后果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就要求他們建立一種著眼于學生學習過程與情感體驗的發展性評價觀。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實現不同學生的不同數學現實,要切實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時就要使評價的功能由選拔轉向傳遞信息,使數學學習評價成為師生交流的渠道,成為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指南。重視學生的數學學習進程,關注其在學習中的態度與情感,使其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快樂的體驗的過程。這也要求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成就的認定不以分數為標準,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是否符合其自身的特點與需求。在數學教學評價中有時對錯答案只有一個。但是教師的評價不急于公布正確答案,也不急于評價學生的好與壞。而是需要巧妙的利用過程性評價來使學生體會到學習過程的快樂。
評價應當是著眼于學生的個體發展,而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來說,最好的著眼點莫過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情感、態度和愉悅的學習體驗。因為現在的數學教學更重視個性教育,張揚學生個性的教育。個性化的創新。像算法多樣化就是一種創新。教師在此的評價直接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趨向。
三、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與過程和方法的關注與整合。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并且關注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改變將紙筆測驗作為唯一或主要的評價手段的現象,運用多種的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除了紙筆測驗以外,還有訪談評價、問卷評價、運用核查表進行觀察、小論文、成長記錄袋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等。
總之,教育評價的專家們認為,評價的作用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現狀,這是對評價最好的解釋。數學教學的評價要多樣化更要使其評價的程序清晰、簡易、評價方法簡便易行。這一切不僅具有教育性,客觀性,科學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這才能推廣使用。新課程的實施任重而道遠,必須在許多方面做出變革以保障新課程的落實。但愿我們的課程評價,特別是我們的數學學科的課程評價也走向更深入的研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