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春華
有關我國大陸地區制定專門反性騷擾法律的建議
——以臺灣地區三部法律為范本
◎ 劉春華
本文在闡述了我國反性騷擾立法形式分歧:“單獨立法”抑或“完善現有體系”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制定專門的反性騷擾法。作者力倡以臺灣地區三部反性騷擾法律《性騷擾防治法》、《兩性平等工作法》和《性別平等教育法》為范本制定同名大陸地區反性騷擾法律,并在概念界定、雇主責任、機構機制、賠償數額等方面向臺灣地區三部法律學習。
性騷擾是指將程度嚴重的性侵害犯罪排除在外,對他人實施的“與性有關”的“不受歡迎”的行為。被騷擾者可以是男性或女性。性騷擾可以發生存在權力(“權力”內涵見沈弈菲.“性騷擾”概念的泛化、窄化和應對措施.婦女研究論叢[J].2004(1))不平等因素的工作、教學等環境中,分為交換型性騷擾和敵意環境型性騷擾,也可以發生在權力平等的公共或私密場合。我國的反性騷擾立法是借鑒國外的植入式立法,十幾年間一直停留在《婦女權益保障法》(2005年)的口號式呼吁、《憲法》、《民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勞動法》以及《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條例》的零散規定狀態,且存在諸多問題。作者主張學習我國臺灣地區的反性騷擾立法經驗頒布專門的反性騷法律,并可效仿臺灣地區同部法律命名其為《性騷擾防治法》。
目前世界各國的反性騷擾立法形式可分為五類:“(1)以性別視角引導反性騷擾規定的立法模式,即在平等就業機會法律或反對性別歧視法律中禁止性騷擾,以美國和中國香港為例;(2)在勞動法中細化禁止性騷擾規定的立法模式,以葡萄牙和芬蘭的勞動法為例;(3)通過刑事立法懲治性騷擾的立法模式,以西班牙、法國為例;(4)在民法典中視性騷擾為侵權行為的立法模式,即在民法典中將性騷擾作為侵權行為而予以規定,以日本民法典為例;(5)單獨的立法模式,即制定了單獨預防和制止性騷擾法案,以菲律賓反性騷擾法和我國臺灣性騷擾防治法為例”。 (李秀華.從性別視角對性騷擾立法模式的反思.婦女研究論叢[J].2006(12))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單獨立法形式,制定專門的反性騷擾法案。
對于現階段我國大陸地區而言,學者們就采取何種反性騷擾立法形式有兩派觀點:部分學者主張我國大陸地區應當采取單獨立法形式,如李秀華的《從性別視角對性騷擾立法模式的反思》(婦女研究論叢[J].2006(12))、高燕竹和鄭吉泉的《性騷擾法律規制問題研究》(法學家[J].2006(4))等,但也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制定專門的反性騷擾法案時機尚不成熟,而應當建立以《憲法》、《侵權責任法》、《勞動法》、《公務員法》、《教育法》、《醫療衛生法》、《軍事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在內的分工明確、內部協調的反性騷擾法律體系,如楊立新和張國宏的《論構建以私權利保護為中心的性騷擾法律規制體系》(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05(1))、王成的《性騷擾行為的司法及私法論綱》(政治與法律[J].2007(4))。這派學者多認為制定專門法律需要大量的案例作為司法實踐基礎,但我國目前性騷擾案例實際數量并不多;大眾雖然已經開始關注性騷擾但對其認識還不充分;其他國家也都是先制定其他反性騷擾法律積累了一定經驗而后再制定專門的法律的。作者認為完善現有反性騷擾法律體系和制定專門的反性騷擾法律并不沖突。但鑒于性騷擾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制定專門的反性騷擾法,這是更為重要和更為關鍵的事情。
上文提及的單獨立法形式的典型——我國臺灣地區,從2002年到2006年的四年里接連出臺了三部法律來反對性騷擾:《性騷擾防治法》、《兩性平等工作法》和《性別平等教育法》(高鳳仙.性暴力防治法規——性侵害、性騷擾及性交易相關問題[A].臺灣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7):300—326)。其中,《性騷擾防治法》是一般法,《兩性工作平等法》和《性別平等教育法》是分別針對工作場所和教育機構的特別法,三部法律分別從不同方面構建起臺灣地區反性騷擾的法律網。臺灣地區的反性騷擾立法的特點是:“一、明確界定了性騷擾的概念;二、將反性騷擾納入了勞動法的調整范疇;三、建立起了完整的反性騷擾法律體系”。(問清泓.反性騷擾立法研究——以勞動法為新視野.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7(1))作者認為大陸地區完全可以效法臺灣地區在短時間內盡快完善反性騷擾法律。
下文將簡要介紹《性騷擾防治法》、《兩性工作平等法》和《性別平等教育法》三部法律的主要內容和相互聯系,本文之所以花費篇幅介紹這三部法律就是因為作者認為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文化歷史相同,這三部法律結構較為科學實用,是大陸立法的良好借鑒。《性騷擾防治法》分六章,共28條。第一章為總則,其中的第2條為性騷擾的定義,區分了兩種類型性騷擾。第3條對此法中出現的公務員、機構(法人和非法人)、機關、學校、部隊進行了界定。第4條規定主管機關。中央為內政部,地方為直轄市、縣市市政府。第5條規定了中央主管機關的職責。第6條規定了直轄市、縣市設立性騷擾防治委員會以及其職責。第二章為性騷擾防治責任,主要規定了學校、機關、部隊、機構或雇傭人在預防性騷擾以及性騷擾案件出現時應當負哪些責任。第三章為申訴及調查程序。主要論述的就是機制問題:除法律途徑外,被騷擾人可以向騷擾人所在學校、機關、部隊、機構或所在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訴,主管機關受理申訴后應將該申訴移送學校、機關、部隊、機構調查,若騷擾人沒有明確單位的,可以移送事件發生地警察機關調查。主管機關逾期未完成調查或當事人對申訴結果不服時,又規定了再申訴程序。若性騷擾事件已經進入偵察或審判程序,主管機關得議決于該程序終結前。第四章為調解程序,此章規定調解不成可申訴或訴訟,則反推調解應在申訴或訴訟前。第五章為罰則,這是很重要的一章,我國反性騷擾立法的賠償部分完全可以仿照此章規定。主要規定了第一,不存在權力不平等條件下的普通性騷擾者和存在權力不平等情況下對自己監督、照護之人性騷擾者分別處以的罰款,金額為一萬元以上十五萬以下。第二,有關雇主違法雇主責任的處罰規定。若有性騷擾申訴出現應及時有效糾正補救;雇員10人以上,應有申訴管道或雇員30人以上,應有性騷擾防治措施并公示;用人單位不得對申訴、訴訟、作證之人為不當差別待遇;傳媒不得報道可能暴露被害者身份的內容,除經受害者同意。若違反以上規定將對雇主處以具體數額的罰款。數額為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第三,意圖性騷擾,過程中實施了猥褻的,除按照《刑法》判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外,另科以罰款,數額為十萬元以下。第六章為附則。
《兩性平等工作法》共六章,40條,是主要適用于工作場所的反性騷擾法律。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性騷擾仍舊劃分為兩類;第二,機構設置中規定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勞動委員會,在地方為直轄市、縣市政府。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置兩性平等工作委員會。《性別平等教育法》共七章,38條,是主要適用于教育場所的反性騷擾法律。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對校園性侵害和性騷擾進行定義。性騷擾仍舊劃分為兩類。第二,機構設置,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和縣市為市政府。中央主管機關應設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1.《性騷擾防治法》(大陸地區)的內容設計
我國大陸地區的此部反性騷擾專門法律也可以命名為《性騷擾防治法》(大陸地區),其框架和內容皆可效仿臺灣地區的《性騷擾防治法》。鑒于工作領域和教育領域的性騷擾高發率,大陸地區應當學習臺灣地區在制定專門的反性騷擾法律同時在工作領域和教育領域制定專項的反性騷擾法律。可以參照臺灣地區將其命名為《兩性平等工作法》(大陸地區)和《性別平等教育法》(大陸地區)。《性騷擾防治法》(大陸地區)其中應當規定有關性騷擾的無領域差別的一般規則,包括實體規則和程序規則,如概念、判定標準、中央和地方主管機構以及相應職責內容、雇主責任、賠償規定和大致數額、訴求渠道。臺灣地區《性騷擾防治法》對這些內容均有詳細規定,可資借鑒。除此之外,此部法律還可以就臺灣地區《性騷擾防治法》沒有但在具體司法實踐中的較為重要的問題作出規定,例如舉證責任如何分配、專家意見如何采納、品格證據如何采納等。而制定這些規則時,可以借鑒國內學者對國外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如駱東平的《論品格證據在性騷擾案件上的運用》(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駱東平的《論專家意見在性騷擾案件中運用的美國經驗和借鑒》蘭州學刊.2011(5))、駱東平和譚彬的《性騷擾案件證據認定之實證分析——以海峽兩岸的兩起案件為例》(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1(11))和曹艷春和劉秀芬的《職場性騷擾案件的證明責任研究——兼從推定角度談舉證責任分擔》(法學雜志.2009(6))等。
2.在雇主責任、損害賠償、機構機制方面借鑒于臺灣地區三部法律
有關雇主責任的具體內容可以借鑒臺灣地區《性騷擾防治法》的相關規定。其第二章為性騷擾防治責任,主要規定了學校、機關、部隊、機構或雇傭人在性騷擾預防以及糾紛出現時應當負哪些責任。如雇主應定期舉辦或鼓勵所屬人員參與防治性騷擾之相關教育訓練;雇主于知悉性騷擾有發生時,應采取立即有效之糾正補救措施;雇員10人以上,應有申訴管道或雇員30人以上,應有性騷擾防治措施并公示;用人單位不得對申訴、訴訟、作證之人為不當差別待遇等。
有關性騷擾案件中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因為國情所限,在我國恐難實現美國性騷擾案件中的天價賠償,作者認為臺灣地區的《性騷擾防治法》第五章罰則部分的規定是很好的參照。
再如建立專門機構和理順應對機制方面,臺灣地區設立有“兩性平等工作委員會”主管工作場所內的性別歧視,設立有“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主管教育領域內的性別歧視,另外還建立了專門機構“性騷擾防治委員會”,負責各個領域內反性騷擾活動的管理和督促。我國是否可以仿效這些國家建立專門機構管理職場存在的就業歧視現象,包括性騷擾在內的基于性別、年齡、地區或種族等的歧視。作者認為可以沿用臺灣地區的名字:“兩性平等工作委員會”(大陸地區)。“兩性平等工作委員會”(大陸地區)可以整合我國現有的各級工會和婦聯的功能。并且作者認為大陸地區是否還可以仿效臺灣設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主管教育領域內包括性騷擾在內的性別歧視,同時設立“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大陸地區)主管性騷擾的防治工作。“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大陸地區)負責督促企業執行反性騷擾法律法規,協助建立雇主預防制和雇主責任制;為反性騷擾立法策劃大規模的行業內立法調查和聽證會。若如上文所述,我國設立了“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大陸地區)、“兩性平等工作委員會”(大陸地區)和“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大陸地區),那么將出現原有申訴渠道與新設立機構間并存的現象,比如企業內設的專門負責處理性騷擾申訴的機構、企業內設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地區勞動仲裁委員會、“兩性平等工作委員會”(大陸地區)、“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大陸地區)、法院等。那么哪些原有的申訴渠道仍然是有效的?哪些渠道將被取代?如何協調所有反性騷擾渠道?保證各渠道順利銜接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被騷擾者向企業內部機構投訴、向仲裁委提起仲裁申請、向行政機構提起申訴以及向法院提起訴訟是否存在時間上的先后限制?如果存在,那么被騷擾者首先應當向哪個機構提起訴求?被騷擾者是否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臺灣地區《性騷擾防治法》第三章申訴及調查程序以及第四章調解程序的相關規定值得借鑒。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